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盛唐血刃 > 第五十八章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五十八章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盛唐血刃

魏征重喘口气,道:“如今与东突厥的国战将起,关陇世家弹劾陈大将军,陛下能不慎重考虑吗?”


李秀宁道:“何以至此,这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魏征叹了口气道:“不好说啊……陈大将军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


魏征这话没有毛病,至少东突厥人是恨陈应不死,而因为粮食战争,陈应把关中世族门阀得罪了完了。


就在这时,马三宝在门外轻轻叩响门:“公主殿下,陛下驾到!”


魏征起身道:“魏征先告退!”


“来不及了!”李秀宁伸手一指屏风,对魏征道:“你去里边!”


魏征点点头。


就在魏征刚刚躺到屏风后,李建成推门而入。


望着案几上的堆公文。


李建成叹了口气道:“三娘,你都知道了?”


李秀宁道:“这么大的事情,我能不知道吗?”


……


猛虎义从比朝廷的公文来得更早一些,陈应得到朝廷政事堂居然一致通过了决议,夏州、延州、和庆州三州二十八县的所有资源五十年的开采权,居然被杨蓉用一百二十万贯买到手中了。


陈应心中顿时有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这真就好比三分钱买一个火车头,不能算买,简直跟白送差不多,如果按照后世的资源价格,三州的煤炭和钢铁资源估值在万亿以上,而且还是美元。


不出三年一百一十万贯,杨蓉可以回本,五年绝对可以赚对半。五十年将会赚上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看到这个公文,陈应已经不知道怎么说了。


同时,猛虎义从的公文还提出,朝廷中隐隐有风向,提及陈应功高盖主的问题。


任何权力都是必须加以限制的,这个陈应赞成,但在这条不出口的政纲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恐惧。恐惧到了不顾一发的地步!


不然这些流言也不会在国家大决战的前夕还要冒头。


陈应自然而然地更想到更多。


是因为大唐内部的敌人的手笔,还是大唐外部的敌人?


如果是外敌,陈应反而可以释然。


毕竟,两国对敌,各施手段,分化、离间、造谣、中伤,这都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是大唐内部的政敌,那就太可怕了。


这种苗头一旦发展下去,就不会是只遏制已成气候的武将。最保险的做法,莫过于“防微杜渐”,以体制的力量在源头上掐灭危险的火花。


qiáng国源自qiáng将,qiáng将源自qiáng兵,qiáng兵源自qiáng民,统治长久之道的根本,在于弱民!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民弱则君安矣。


世界上没有永远存在的朝代。历史上没有永盛不衰的政权,汉朝宋朝都灭亡了,但分崩离析的汉朝末年,割据的军阀只靠一隅之地就足以弹压外族,而还处于一统的宋朝却在外族凌辱中毫无还手之力!


史家评价说:国恒以弱亡,而汉独以qiáng亡!


因为爷们的汉朝就算残废了也还是一个爷们,娘们的大宋就算手脚俱在,可她就是一个娘们!


其实,华夏民族一直在一个怪圈里打着转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司马炎篡位之后,马上修建了汉末的弊端,他自作聪明了罢郡国兵。


郡国兵是刘邦时代创造的制度,刘邦下令选拔有勇力之人,作为郡国的常备兵员。其在平野者,称为车骑(骑士);在山区者,称为材官;在水乡者,称为楼船。车骑即车兵、骑兵(武帝以后,主要是骑兵),材官即步兵,楼船即水军。大抵巴蜀、三河、颍川等郡多材官,上郡、北地、陇西及北方诸郡多骑士,长江流域及沿海多楼船。郡国兵每年lún流到郡国“番上”(服役、值勤),接受军事训练,郡兵平时寄于乡里之制,有“什”、“伍”等组织,并开展训练,其领辖层次为:太守(都尉)-县令长(县尉)-乡啬夫(游徼)及亭长。


可是,司马炎害怕郡国太守造反,于是罢拙郡国兵,于是,自汉朝流传下来的预备兵役制,一下子崩溃了。氐人杨万年造反,先后十四年,干掉四任将军。糜烂州府数州上百县城,近百万人死。


偏偏司马炎还是一个死心眼,发现自己的国策出了问题,也不加以更改,为西晋灭亡埋下了祸根。


接着就是南北朝乱世,隋朝统一以后,发现社会的动荡根本就是世族门阀,隋朝就开始削弱门阀,加qiáng皇权。


在历史上,唐朝形成藩镇之祸后,宋朝开始进一步自废武功,结果被辽国摁在地上摩擦。


陈应接到的消息太小,他不清楚这个流言敌人制造的,还是出自李建成的授意。


毕竟,人都是会变的。


共患难的人可以有很多,共富贵的人就不那么多了。


明明杨蓉此举也算是帮了陈应的大忙,偏偏在这个关头出现陈应功高盖主的谣言。


是关中门阀,还是李建成自编自导的一出戏?


陈应越往深处想。心情就压抑得越是厉害!


在这个十字路口,自己该何去何从?


ps:回到家中,痛并快乐着。许久不见的朋友聚聚,中国情绪,少不了喝酒。有点颓废了,今天任务没有完成,先这样,明明缓缓神。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