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综历史]衣被天下 > [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35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35节

  [综历史]衣被天下

不是喜欢找美女吗?要那么多姑娘总得有个好体魄吧,那就去挑水挑粪,爹这是为了你未来好,万一搞了个肾虚那多丢我们老朱家的脸面不是。


总之,无论这些朱家子弟犯了什么罪,朱元璋都能找出对应的农活让人去干。


年长一些的皇子还好,他们年少时候都经历过类似的农田教育,而年轻一代是完全成长于膏腴之中,哪吃得了这苦头,没过几天就有几个小崽子互相撺掇,想着逃离凤阳去应天府找好大哥求援。


娘现在也被气得够呛,完全站在了老爹那一边,这时候只有大哥能救他们了。


但他们的敌人是谁啊,是一路从战场中走出,翻过刀山越过火海,战略思想和素养齐备的洪武帝啊。


小崽子刚有异动,老父亲就发现了。等到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洪武帝就像是那个守株待兔的狡猾猎人一般,等到了他家那一群“傻兔子”。


为了安置这些臭小子们,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将人塞到了凤阳皇城之中。


虽然凤阳的皇宫没有完全造完,但基本的构造已经完成,皇城该有的防御机构一样不缺。


如果这些臭小子能在这样的条件下逃出去,那他倒是要佩服一下这些崽子的本事。


为了鼓励儿子们,洪武帝甚至发言说如果能逃出去,前程往事一笔勾销。


犯事的皇子和女婿们欲哭无泪,如果他们有这个本事,也不会在这儿啦!


不过人嘛,总要有理想,万一就成功了呢。


于是,洪武帝开开心心地开启了和家里的小辈们斗智斗勇之路,一直到接到楼船归国的消息后,他才暂时放过了这些小崽子。


在已经成为当今皇帝的朱标请示下,朱元璋和孙子在刘家港会合,然后一路航行,抵达了位于辽东半岛的直沽港。


直沽港修建于元朝,当时元朝的大都定在如今的北平,但北平苦寒,无法供应当地居民以及jūn_duì 需要的粮草,于是元朝不得不采用南粮北运的手段来满足京城的需要。


他们疏浚了大运河的北段,将其北延伸段的终点从洛阳改为了北平,从此这条自春秋时期陆续开凿的人工运河才有了现代的大致轮廓,成了名副其实的京杭大运河。


但这还不够,漕运全靠人力,耗时耗力,在北方有巨大需求的情况下,单靠漕运是无法满足的,于是元朝开启了规模空前的漕粮海运模式。


一担担的粮食从江苏太仓浏家港出发,经黄、渤海,一路转运,最终抵达直沽港,再由直沽通过大运河转运到大都,而这一条养活了大半北方的纤夫和力士的生命线却在元末时期招来了贪婪的恶魔。


海船靠风力驱使,体量远大于河船,因此海船上卸下的粮食必须在直沽港进行停留和二次分拨,所以此处建有大量的粮仓用以接纳海船上卸下河船装不下的漕粮,在日本国的远洋技术发展到能够抵达大明的时候,这里自然成为了对方袭击的重点。


但直沽港毕竟是元朝的经济动脉,有重兵把守,想要攻占也没那么容易,于是周围的沿线村庄、港口就成了重点招呼的对象。


这次回国的汉人大多都是辽东一代的居民,只有十来人祖籍在福建、江浙一带,因此洪武帝将迎接这些归人的地方选在了这儿。


楼船体量巨大,从远远看到桅杆到其近前,足有半日有余,而这半日中,洪武帝并未回到舒适的室内,而是同孙子一起大马金刀坐在如今这个因为战火废弃许久的港口上。


最尊贵的两位都坐在这儿晒太阳,随行而来的官员自然不敢进去室内,一干文武只能汗流浃背地在秋老虎的肆虐下站得笔直。


他们无数次期望那艘楼船能够开得更快一些,但海船的速度取决于风力,而这一日恰巧风信不太顺,船上人只能收起船帆靠人力前进,速度自然快不起来。


木白倒是不太着急,他面不改色地在大太阳下头趁着这个机会同他那乐不思蜀的祖父商量一件重要的事。


木白想要调用国子监生去地方干活。


但洪武帝此前有令,国子监生不允许干涉政事,所以如果要用的话,必须要洪武帝撤回这条禁令,否则他用人的话难免会被人说闲话。


“朝堂那么多官员,又有三年一科举,你是有多大的事,要用到监生?”洪武帝没说答应还是不答应,可能是近一年来经常和农人接触的关系,他近来也学习了些农人的惯用姿势,比如现在就打这个农民揣和孙子说话,这模样看起来实在是无害又友善极了。


木白看了看他的胳膊,也摆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姿势,随后他眼睛一亮,发现这姿势还真的怪舒服的,于是一老一少便用着如出一辙的姿势开始说起了话。


“孙儿想要他们去各地兴修水利,不是动辄万民的那种大工程,而是去各区县寻找有小问题的。”木白揣着手道,“若是让官员去看,他们可能并不觉得这是问题,最多就是一些不方便,但孙儿想要解决的恰恰是这一二分的不便。”


洪武帝是农民出身,最重视的便是农业,因此在其登基后全国上下水利灌溉便几次修整、维护,在重新疏浚黄河并且给淮河解围之后,整个大明大的水利问题已经基本没有了。


所以木白要解决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地方性的小苦恼,譬如因为地势原因容易积水的地方、存不了水的地方,或是有水渠灌溉,却离田地太远,还是要村人去靠人力挑水的地方。


这种问题在地方官来说都不算问题,因为它们都是可以被人力克服的。


容易积水就挖几个排水沟,存不了水就自个去挑水,能靠人力解决,又不会引发大灾难的小问题在地方官员来看都不算是问题。


这并非是他们尸位素餐,实在是大明的地方官任务确实有些重。


木白是经历过现代生活的,他很清楚现代的官员、职能、机构划分有多仔细,而在如今的大明,一个普通的县官身上基本就挂着十来个职能,而他的副手、手下也不具备执政能力,只能说是辅助他做事而已。


所以一般来说,只要是一个稍稍负责的地方官员,哪怕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都忙得如同陀螺一般,一天十二个时辰,起码有八个时辰是在伏案工作。


更别提大明一年到头基本没几个真正的太平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困扰的只有几个乃至于十几个农人的苦恼只能被排在后头,着实是无暇顾及。


当然,这其中也有看多了麻木了的因素在,因为见过太多的困难和苦恼,这种“小问题”自然都不算是问题了。


但木白不认可这样的看法。


诚然,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优先解决紧急的或者是更为困难的问题是最优解。


但世上有什么能够比千千万万个民众的不方便和不满汇聚在一起更大的问题?人民之间无小事,更何况还是和水利相关的专业事件,大明真的没有富裕到可以不在乎这些问题的程度。


不过虽然这样说,木白也很清楚已经无法再给地方官施加压力了,而且如果真的让地方官员着力于此的话,出于人的劣根性,只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所以他准备调动一群尚有一腔热血之人。


“国子监的监生便是未来的父母官。”木白认真道,“提前适应一下工作环境和工作领域也不错,就当是从实践中学习了。”


“而且孙儿也觉得,国子监教授的科目有些局限了。”木白瞄了眼自家祖父纹丝不变的面色,想到去国子监溜达时候看到的那块他爷爷写的,看了就让他想翻白眼的石碑,他忍不住低声道:“皇祖父,孙儿不想要一群满嘴之乎者也,却半点没有办事能力的属下。”


“他们通晓圣人之学,可能是个好人,但好人可未必能当好官。”


洪武帝微微歪头,刚生出点愠怒来,就看到他孙子居然给他掰起了手指说起了条件,语气还特别理直气壮。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