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综历史]衣被天下 > [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06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综历史]衣被天下 第106节

  [综历史]衣被天下

不知道洪武帝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次被派遣到大明几个关系微妙之国的使者都是他大孙子的人,除了木白亲点的五名天官外,洪武帝还给他凑了几个为官名声极佳,但也涉入空印案的官员,凑足了十个人。


被派往日本的官员名为方克勤,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此人也是个神人。


方家向上三代均为儒生,可谓是诗书传家,方克勤年幼时好学端庄,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后他曾参加过元朝的科举,以策论直言天下,说得考官心生顾忌不敢录取,后他便游走于四方,因其才学名扬天下。


洪武二年的时候,洪武帝在各地立郡县学,并下令各地郡县择选有才之士担任教授,方克勤便被聘为训导,冲着他名声前去念书的学者有百余人。


可惜没过几年,方克勤因为家中母亲年迈需要照顾,只能向上请辞,据说因为他的离去,那所学舍的学子全部离开了学舍。


这样的有才之士当官之后自然也官声极佳,其为官期间,济宁税收、田产、人口均成倍增长,只可惜后遇到奸人诬陷,遂辞官在家教书育人。


如果不是这次空印案大调查,这样的人才就要隐没在山野之间了。


顺带一提,此人有三个儿子,名曰孝闻、孝孺、孝友,三个少年郎受父亲和家风影响,都是有学之士,这次除了长子孝闻留在家中照顾老祖母和家眷,另外两个少年都决定跟着父亲远渡重洋。


可能是因为有这一家子做示范,这次离开大明的队伍中有不少这个年纪的年轻人,甚至有些人还特地去找了将要外派的官员,毛遂自荐表示自己也要跟着去。


年轻人们热血沸腾,满心满眼都想着自己要去传播文明的火种,教授儒家知识和信念,并且为自己的举动深深骄傲。


为此,他们在临行前还开了誓师大会,一定要将大明的礼仪和文化传遍天下。


“传授文化知识是好事,”此次誓师大会的赞助人之一木小白敲了敲桌上的盒子:“你们也别忘了先完成本职任务哦。”


“殿下请放心,”几个青年纷纷拍胸脯,“我等必不辱使命。”


木白点了点头,想想还是有些不放心,又叮嘱道:“你们此去的不少国家南北跨度很大,有些种子在办事处所在之地不能种植,不代表在别的地方不能种,还是要多尝试一下。”


“哪怕遇到可以种植的,最好也去别的地方试试,看能不能有收成更好环境更为适宜之处。”


学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见木白心疼得摸了摸那木盒子,纷纷嬉笑道:“殿下,别摸啦!您再摸它现在也不会发芽的。”


“你们知道什么,这些都是未来的希望啊。”木白叹了口气:“大明可耕地面积不多,还空出大片耕地用来种植棉花,如今人口不多还罢,若是人数增多,现在出产的粮食怎么够吃哦!”


是的,他的木匣子里放着的是以棉花、麻布为主的种子大礼包,当然,里面也放置了些稻麦粟的种子,都是今年的新种和良种,供这些年轻人们在异国他乡做实验。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四样东西便是衣食住行,但一定要说起来,四样东西中食才是最重要的。


没了衣服总还能熬,但没了饭吃,只需要三天,就能将良民逼成暴民。


棉花这东西的确是个好东西,大明如今完全不可能停下棉花的种植,但木白始终认为粮食安全是第一位的,将珍贵的耕地空出来种植经济作物着实是有些浪费。


……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将压力分散出去,或是找到更好的水稻产地,或是发现更好的棉花产地。


总之就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即将前往亦力把里的一个年轻人正在研究手中的种植说明,片刻后他摸了摸鼻子:“我要去的地方据说都是沙漠……似乎不太适合种植棉花啊……这东西好像很需要水的样子。”


“所以我在你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少灌溉用具的图示,你可以多尝试一下。”木白看过去的眼神非常认真:“我听闻亦力把里日照强烈,虽然缺水,当地却也有灌溉设施,他们那儿的蜜瓜就是通过人工灌溉种出来的。可以灌蜜瓜,灌棉花问题应当也不是很大,而且亦力把里就是最早种植过棉花的地方,这说明气候条件是与棉花生长吻合的。”


说着,他仿佛想到了什么,又道:“如果在亦力把里看到棉絮更大或者更强壮的棉花,也可收集留种,我们也能试试能不能引种到江南一代。”


“对了,诸位,如果在异国发现了新鲜的植株和当地的主食,不妨都送些回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大明气候类似的地方种植,说不得其中会有奇效。”木白想了想,又提醒道:“只是你们尝试之时务必谨慎,平日里食物还是以米麦为主,用食新鲜食物时务必少量,千万小心身体。”


“知道,殿下放心。”这次要离国的几个香杉书客冲着他挤眉弄眼,熟稔的态度看得端正坐好的方孝孺眉心一跳,很有提醒对方端正态度的冲动,不过被他强压了下去,不过小皇孙的后一句话可就让他压不住了,情不自禁得开口碎碎念开始输出。


因为小皇孙叹了口气后,忧伤得说:“我也好想去啊。”


第118章


洪武帝派遣使团离京之事在办事之初遭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不过这些声音主要集中在官员的中下层,但凡是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对此默不作声,持不支持也不反对的中立姿态。


在如此情况下,这些反对的声音自然极其的微弱,并无法动摇洪武帝的决心。使者的团队相继带着大明国的各色“馈赠”前往他国,开启了大明与世界的友好沟通。


在后世,这一次的遣使行为有褒有贬,有的人从大明因为这次行动攫取了大量的利益为论点,认为这是大明藏在外交之下的侵略和无理掠夺的开始。


也有的人从因为这次举动,明帝国将文化圈扩大到整个亚洲板块乃至于欧美板块,认为这是大明在传播文明的火种,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论述,都没有人能够否认十三世纪的大明都是这个还没有开启互通、交通模式的世界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星。


在此后的很多年内,起源于东方的大明帝国以及他们那些身着如同初升的太阳般炽热明亮红色的大明官员们,在许许多多国家的历史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管黑子们怎么蹦跶,大明这种基于和平和互相了解以及尊重为目的的沟通在众人眼中还是褒奖者更多,沧海桑田,即便是千余年后的华夏首脑也在国际讲话中时常翻出这段历史,以此来佐证华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


至于是不是热爱和平……国际上那些装着半瓶子酒却总爱蹦跶的某些国家很有发言权。


咳咳,不管后世怎么研究这段史论,从木小白的角度来说,他可不是为了搞什么和平友好才派人出去的。


小皇孙寻找经济作物适宜栽培地以及对于新粮食的渴望让使者们刚到地方,还没将使馆建立起来,就摸着胡子走上了异国他乡的大街。


要问什么地方能够最快了解一个地方、一个民族,那毫无疑问就是菜场。


摸清楚了对方的胃,自然很快就能摸清楚对方的人。


这么一晃荡,还真有人有了意料之外的发现,这个人便是被恭恭敬敬迎到琉球的前陕西布政使司秦简。


琉球这个地方地势极其坎坷,说八山一水一分田当真是一点都不为过,而这一分田总体来说也都掌握在中山王的手中,在这个地方,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吃到大米。……怪不得每次琉球的使者到了大明都拼命干饭,那架势宛如饿死鬼投胎一般,秦简还曾单纯得认为使者真的是饭量大,看来是他天真了。


秦简曾听闻有去琼州岛或是福建、山东公干的同僚抓紧时机暴风吸入各色海鲜,现在想起来,琉球使者当时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吧?


借着出使的机会抓紧时间一次吃到满足什么的,对于生于水稻主产区,又在小麦主产区工作的秦简来说,实在是有些不太能理解。


不过很快他就能体会到他们的感受了。


琉球的官员对于上国使者不可谓不尊重,各种好吃好喝好玩的都往使馆这里送,但这也挡不住的确没有这个条件啊。


冬季刚过了一小半,秦简就发现市面上再也见不到大米的痕迹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