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文唐 > 第737章 吐蕃使节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37章 吐蕃使节团

  文唐

渭水河码头,因为火车的开通这里渐渐的有从码头往综合性城市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店铺围绕火车站建成,相配套的居民区自然也出现了。


按照正常发展规律来说,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总会带来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乃至出现局部混乱。


直到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派人过来进行梳理总结经验,以后在出现类似的事情就有迹可循了。


前世建国之初因为缺少基建经验,出现过许多次此类的阵痛。更因为对未来预期过于保守,导致基建缺乏前瞻性,为后续的扩建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最典型的就是城市道路规划,三十年前大家都觉得四车道太奢侈了,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甚至不少人在报纸上抨击政府。


然而十多年后大家就发现四车道还是太保守了,八车道都堵车。


面对这种情况都束手无策了,咋办?当初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只留了四车道的空间,没有预留扩建的空间啊。总不能把道路两侧的房子都拆了吧。


只能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打补丁,凑合着过日子。


很多地方不停的拆拆拆,因为旧楼房改造还引起了巨大的社会矛盾。这里面当然有万恶资本家的因素,但本质上还是为几十年前的短视买单。


但经验就是通过实践慢慢积累起来的,几十年后中国在基建的长远规划上领先全世界。


例如,某地突然在荒郊野外多了一个地铁站出入口,而且好多年都一直这样放着,以至于让人误会是某个人为了捞钱故意搞出来的。


然而把时间线拉长十年,就会发现这里已经高楼林立,十年前被人为是捞钱的地铁站成为了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后来随着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大家才知道,原来我们国家对基建的规划已经看到了几十年后。


现在看似无用的基础设施,是为了十年乃至二三十年后服务的。


火车对大唐来说是全新的事物,谁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应对它所带来的改变,只能慢慢的摸索。


还好有岳山这个穿越者,虽然前世他不是当官的对这方面了解也不多,但他知道火车必然会让一大批枢纽城市兴起。


渭水码头很可能就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因为火车站而兴起的地方。所以他早早就提醒过李世民,提前做出应对措施。


李世民对他的意见非常的重视,抽调了松江长史贾宜章担任万年县丞,说是县丞实际上只负责渭水码头周围这一亩三分地。


贾宜章最早是棣州渤海县令,因为是外来人被手下架空成为背锅侠,后来岳山去棣州重用于他。


他也算是全程参与了棣州的初期建设,后来朝廷在江南搞了个申城,就把他抽调过去。


他是大唐少有的既参与了棣州建设,又参与了申城建设的官吏。只是因为缺乏背景,能力也确实不够突出,官运一直不是很好。


后来朝廷把发展起来的申城从杭州切割出来成立了松江州,他才因为功劳和资历当上了松江长史。


这次朝廷要找人管理渭水码头,可着实废了不少心思。


没办法,这个位置太尴尬了。


渭水严格来说属于万年县管辖,渭水码头只是万年县下辖的一个城镇。


找个职务高的人过来屈才了,找个职务低的不一定能压得住地方。且抽调过来的官员能力还必须要强,否则把他调过来也没什么意思。


最好是那种位置不高不低,能力不错又肯踏踏实实干实事儿,最好还要是那种接触过新事物,或者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的。


而且这个人和岳山的关系还不能太过于亲密。


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太难找了,这个年代但凡符合这个标准的不是岳系干将,就是他们派系培养出来的新人。吏部的人差点把头发薅光才找到了贾宜章。


这个人很符合标准,唯一的缺点就是有棣州背景。


但所幸他调离棣州的时间比较早,且之后和岳山几乎没有多大联系,甚至逢年过节都没有试着往岳山家送礼。


综合考虑之后李世民确定了这个人选,一道旨意把他调到了京畿担任万年县丞。


对贾宜章来说这也是一步巨大的跨越,直接从地方官跨入京官的行列。虽然只负责渭水码头这弹丸之地,但他也非常满足了。


至于为啥要挂一个万年县丞的职务,因为渭水在万年境内,渭水码头归万年县管理。


贾宜章知道机会难得,上任后就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他很清楚渭水码头的优势是交通运输,那么就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最大。重新规划了渭水码头,在周围兴建了大量的仓库便于储存货物。


围绕火车站也进行了规划,商业区、居住区、人力市场等等。


亲自参与过棣州和申城计划的他很清楚,有时候朝廷只要制定好标准,剩下的民间的百姓、商人会自发去完善,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当他把一切都规划好之后,各地蜂拥而来的商人自发的在规划好的圈子里把一切都给建好了。


可以说渭水码头一日三变,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已经初步具备了城市的雏形,还是那种没有城墙的全开放式城市。


这天一早贾宜章就亲自来到渭水码头,并让人在水陆上留出一条通道。


经常往来这条线路的人都知道这要么是有贵人出行,要么是有别的重要用处,都很自觉的避开了这条线。


上午十点多的时候三艘内河战船出现在水面,顺着预留出来的通道停靠在码头。


从船上下来的除了大唐的将士之外,还有一群身着奇怪服饰的异族人。


贾宜章没有直接迎上去,而是站在远处。


“县丞,这就是吐蕃的使节团吗?”一名下属问道。


“看服饰应该是了。”贾宜章说道。


“您不去看看吗?”


“不去了,不过是一群摇尾乞怜之人,朝廷都发话我一个县丞去做什么。”


“也是,但咱们不去人总归是不好看,要不我去看看吧。”


“嗯,你去看看也行,免得他们不知礼节冲撞了百姓,顺便把他们送上火车。”


商定之后那名官吏不紧不慢的迎了上去。


来的正是吐蕃的使节,带队的还是历史名人噶尔东赞,只不过大家更喜欢叫他禄东赞。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