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二十六章 飞行的陆军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二十六章 飞行的陆军

  燃烧的海洋

明显,在陆军全面向电动化时代迈进的时候,涡轮风扇动机根本不符合时代要求。


从展前进上看,最有希望的仍然是衡泰集团提出的方案,即为地面平台配备内热式动力系统。


按照衡泰集团提交的方案,内热式动力系统将集升力与行走系统与一体,而且统一由燃料电池供电,只是采用两种不同的动力传输装置。在需要低空飞行的时候,动力将主要输出到升力系统上,而在地面行走的时候,则主要输出到履带系统上,从而避免采用两套行走机构,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统质量。


问题是,该方案的研制难度也最大。


要知道,到了二零五零年,内热式动力系统的推重比还不到三。如果以纯升力模式来使地面战平台获得低空飞行能力,仅动力系统就要占到平台总质量的百分之四十,而这根本不可能实现。在一套成熟的、可用的地面战平台上,动力系统占的比重不会过百分之十,最好能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如果算上行走系统、能源系统等,则应该尽可能的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以内。只有达到这个要求,地面战平台才能配备足够的装甲、足够强的火力,也才具备作战能力。


如此一来,内热式动力系统的推重比至少要达到二十,才能满足需要。


明显,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拿涡轮动机来说,推重比从三提高到二十,花了足足七十年。就算内热式动力系统的展前景更乐观,没有二十年也很难办到。


问题是,陆军等不了二十年。


正是如此,在二零五零年之前,陆军把重点放在了基础研究之上,仅以合同方式委托北方重工改进外置式升力系统。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北方重工能把外置式升力系统的成本降下来,而衡泰集团能够及时开出第三代燃料电池,该方案仍然具有可行性,而且很有可能用来改进第一代地面战平台。


说得间接一点,陆军在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上,依然步履艰难。


如果没有严峻的技术**,恐怕在二零七零年之前,第二代地面战平台依然得停留在图纸上。


从该项目上能够看出,陆军的野心非常大。


以至能够说,陆军希望借助第二代地面战平台,一改从属地位,再次成为队的中坚力量。


要知道,第二代地面战平台将把陆军带入“飞行时代”。


只需该平台能够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陆军就将告别地面,至少短暂告别地面,获得在任何地形下作战的能力,成为一支通过大型电动运输机进行战略机动、自身具备战役与战术空中机动能力,而且能够在地面承担攻坚任务的综合性军事力量,获得远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强大作战能力。


设想一下,一支能够在任何环境下、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度进行突击、不再沿公路与铁路线运动的装甲集群能够在未来战场上挥多大的作用?能够说,这将完全改变未来地面战争的面貌。


要知道,从热兵器时代开始,道路就是陆军的命脉。进入机械化时代之后,公路与铁路更是地面战争的基础。说得形象一些,公路与铁路就是棋盘上的网格线,再强大的陆军也得依靠公路与铁路。当这些限制陆军的网格线不存在了,陆军能够在愈加广阔的范畴内自由的运动作战,地面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如果用这样一支陆军来打未来战争,而且对手依然得遭到限制,那么未来战争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从军事学的角度讲,中国陆军积极追求的第二代地面战平台所引的变革,绝不亚于淘汰了步兵战线的机关枪、以及淘汰了堑壕战术的坦克。如果中国陆军能够拔得头筹,那么在下一场战争中,中国陆军将像二战初期的德国装甲部队一样,获得全面优势,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也正是如此,戚凯威才会不顾一切的推进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只是在四零年代,不管是戚凯威,还是那些抱着梦想的陆军军官,都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即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的技术难度太大了,根本不可能在数年、以至十数年间取得严峻突破。


结果就是,陆军不得不把重点放在对第一代地面战平台的改进上。


现实上,这也正是牧浩洋做出让步,启动第二代地面战平台的研制工作,却没有批准第一代地面战平台改进工作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改进第一代地面战平台,花费肯定会非常巨大。


只是,在这个问题上,戚凯威采取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办法,即以研制第二代地面战平台为掩护,为改进第一代地面战平台进行技术储备。除了委托北方重工展外置式升力系统之外,陆军还在其他方面下了大功夫。


第一百二十六章飞行的陆军


第一百二十六章飞行的陆军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