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一十五章 超级运输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一十五章 超级运输机

  燃烧的海洋

按照戚凯威的要求,牧浩洋在四月二十五日联系了庞跃龙,要求陆战队最迟得在四月三十日发起登陆作战行动。


所幸的是,到这个时候,登陆的大部分问题都已解决。


最重要的是,陆战队已经在四月二十三日攻入了孟买,之前一直在阿拉伯海活动的特遣舰队就能赶往孟加拉湾了。


事实上,打到这一步,牧浩洋更加倾向于以西线为主的进攻战略。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陆战队从孟买南下,并且让第十三集团军跟上来,东线的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扫荡恒河平原。


只是,牧浩洋没有干预地面作战行动。


既然戚凯威已经决定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南下,而且战争进程比预料的顺利得多,也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第一百一十章败局已定


其实,打到四月二十三日,第三陆战师攻入孟买时,这场战争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


在新德里沦陷后,印军士气一落千丈,即便不考虑装备上的差距,印军官兵也没有信心击败中国jūn_duì 。


当时,印军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打,而是如何稳定军心。


根据中国国防部在战后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在四月二十日之前,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向中国jūn_duì 投降的印军官兵就超过了十五万,大部分都是逃兵,而且这些官兵大多来自印度西北地区。


事实上,印军的情况比此严重得多。


为了稳定军心,印军在三月底就把宪兵派往各个营级部队,授权宪兵可以在未审判的情况下枪决逃兵。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统计,印度在战争期间至少枪决了数千名逃兵。


问题是,这么做根本没有用。


高压措施能够阻止部分士兵逃亡,却不能提升士气。更重要的是,宪兵不可能随时都跟在jūn_rén 身后。


在前线地区,一些部队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官兵当了逃兵。


直接向中国jūn_duì 投降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逃兵都藏在民间,有的还想方设法的返回了占领区内的故土。


到了四月下旬,印军不得不施行更加严厉的军法来整顿军纪。


当时,印军总参谋长明确要求宪兵看好基层军官,并且采用连坐制度,即各级军官都得为下级部队负责。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班长当了逃兵、排长就得负责,如果排长逃跑、连长就得负责。


如此严厉的措施,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到四月下旬,印军逃兵的数量大大减少。


可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士气更加一蹶不振。


比如在孟买的战斗中,很多印军根本没有用心作战,一些士兵甚至躲在战壕与工事里面不肯出去。


打到这个地步,印度不败才是怪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牧浩洋坚持己见,即以西线为主、东线为辅的进攻战略,战争将在五月中旬结束。要知道,在印军集体丧失抵抗意志的情况下,两个陆战师与第十三集团军能在十天之内打到班加罗尔。如果能顺带夺取科钦、卡利卡特等港口,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就算守卫班加罗尔的是印军王牌部队,陆军与陆战队也能在一周之内攻占班加罗尔,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


可惜的是,牧浩洋没有坚持己见。


主要原因就是,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而且早就向戚凯威承诺,不会插手陆军的作战行动。


结果就是,四月三十日,第四陆战师与第十四陆战师在巴拉索尔附近登陆。


这个时候,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到达加尔各答附近,而且出动突击集群包围了印度jūn_duì 。在兰契方向上,第四十二集团军的突击集群也已挺进了三百多公里,即将到达兰契城外。


在陆军强有力的支援下,陆战队的登陆行动非常顺利。


除了在抢滩阶段遇到了抵抗之外,在陆战队主力部队上岸之后,印军就主动放弃了滩头阵地。


当天,陆战队就巩固了滩头阵地。


五月一日上午,陆战队攻入巴拉索尔,控制了渔港,让第一批运输船卸下了作战物资与主战装备。


巴拉索尔沦陷后,加尔各答的印军已经失去了突围希望。


五月三日,加尔各答的守军向第四十二集团军投降,并且把港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没有进行大规模破坏。


当然,这也是第四十二集团军接受印军投降的条件。


按照第四十二集团军的要求,只要印军保存了港口基础设施,就将给予印军投降官兵最好的待遇,并且允许部分印军官兵编入地方治安部队,大部分印军高级军官的职位也将得到保留。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把加尔各答的守军改编为治安警察部队。


当然,印军得上缴所有重装备,只保留枪支等轻武器,并且听从占领军指挥。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后来安置投降印军官兵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中国陆军收编了近七十万印军,其中四十余万成为了临时治安警察。直到战争结束后,中国jūn_duì 才对治安警察部队进行整编,剔除了部分不那么安分守己的捣乱份子。后来,在印度全民大选之后,治安警察部队才全部解散,由印度国防军与军事警察部队取缔。


随着加尔各答沦陷,印度当局也失去了打下去的意志。


五月四日,在国际青年节这一天,印度总理通过法国,正式向中国提出停战请求,希望暂时停止军事行动。


只是,中国的回答非常干脆:除非印度政府立即解散,不然战争不会停止。


显然,印度总理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也不可能就此错过停战机会。


五月五日,印度总理再次提出,只要中国承诺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由国际社会全程监督,他就愿意辞去总理职务。


可惜的是,中国政府仍然没有做出让步。


原因很简单,印度总理提到的大选,是建立在原来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即选举产生的政府将直接取代原政府,而中国想要的是一个崭新的、与过去没有任何瓜葛的印度,因此大选只能按照中国的安排进行。


当然,到这个时候,中国当局也确实得考虑在印度举行全面大选了。


五月六日,黄瀚林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提到,在战争结束后的一个月之内,就将在印度进行全民大选,并且将行政管辖权移交给印度民选政府,除了按照与印度民选政府达成的协议在印度保留部分驻军之外,中国将在战争结束后的半年之内撤走全部jūn_duì ,使印度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表态,立即得到了欧盟的欢迎与支持。


当然,关键是战争在什么时候结束。


五月七日,法国总统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提出,既然中国已经承诺不对印度进行永久性军事占领,就应该考虑尽快结束战争,减轻印度平民受到的影响,尽快使印度恢复正常秩序。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法国支持中国加快进攻速度。


从政治上讲,这也意味着法国将会承认印度的民选政府。


显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与法国的立场一样。


在法国总统表态后,美国国务卿就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中国出兵推翻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已经违反了国际法,美国过去与现在只承认印度的合法政权,因此在将来也只会承认印度的合法政权,不会承认由中国操控选举出来的新政权,并且号召国际社会共同反对与抵制中国在印度的军事行动。


问题是,美国的反对,根本没有用。


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讲,美国没有在关键时刻为印度提供军事支援,现在表态已经错过了良机,即便美国直接出兵参战,也不可能扭转战局,而且中国的印度政策肯定会全面排斥美国。


说得简单一点,美国根本无法对战后的印度产生影响。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在印度的政策,实际上是在报复美国。


要知道,在二零一一年,美国策划推翻利比亚政权的时候,中国在利比亚的直接投资高达一千多亿美元,而利比亚内战结束后,这些投资全都泡了汤。这次,美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高达上万亿美元,如果中国执意把美国排除在外,那么美国在印度的所有投资也将化为泡影。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过头了。


不管怎么说,中国政府不可能为了报三十多年前的一箭之仇,拿国家的未来做赌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报复美国,对中国也没有多少好处。只能说,中国在印度的政策是为了打击美国。


美国的立场,也不是为了重返印度,而是希望延长战争。


这场战争拖得越久,印度的战争损失就越大,因此战后的印度就更加无足轻重,对中美战略平衡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如果印度当局过早的承认战败,主动向中国投降,那么印度必然改变中美战略平衡。


要知道,一个还算完好的印度,绝对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战略因素。


这一点,在中国jūn_duì 的作战行动中也反映了出来。


地面战争打响之后,中国空军就没再重点轰炸印度的工业设施,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基础建设的工业设施,也没有重点轰炸印度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等等,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战场支援上,集中力量打击印度陆军,为中国陆军减轻负担,加快进攻速度。


虽然从战术上讲,这是在配合陆军作战,而且也应该这么打,但是从战略上看,这却是在保存印度战后复苏的基础,减轻战后重建的压力,让印度能够在战争结束之后尽快恢复元气。


显然,对中国来说,一个较为完好的印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事实上,发展到这一步,重点已不是印度会不会战败,而是印度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战败。


从军事上讲,中国jūn_duì 要做的就是加快进攻速度,迫使印度当局尽快承认战败。


第一百一十一章长远考虑


五月十日,牧浩洋把戚凯威招了回来,让魏成龙顶替他指挥陆军作战。


牧浩洋没有解除戚凯威的职务,只是让他回国商讨印度的战后重建问题,并且正式任命他为驻印jūn_duì 总司令。


这次,牧浩洋没有偏袒庞跃龙。


虽然陆战队已经在印度战场上投入了四个师的兵力,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也将在五月十五日抵达加尔各答,总兵力将达到六个师、近十七万官兵,不比陆军投入的四个集团军少多少,但是牧浩洋没有安排庞跃龙在驻印司令部担任职务,而是由戚凯威统一指挥地面部队。


这么做,主要就是避免两人发生矛盾。


虽然戚凯威与庞跃龙没有私人矛盾,但是两人早就结下了梁子。比如,在发展“未来地面战平台”的时候,陆战队承担了四分之一的研制经费,结果戚凯威却没有履行协议,陆战队没能享受到好处。


可以说,两人早已水火不容。


如果不是牧浩洋从中调解,恐怕两人早就闹翻脸了。


当然,牧浩洋也没有把庞跃龙晾到一边。如果只照顾戚凯威,肯定会让陆军坐大,陆战队将受到压制。


当时,牧浩洋给庞跃龙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考察印度的军事基地。


虽然战争还没有结束,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印度是个什么样子,黄瀚林也没有在驻印军事问题上表明立场,但是牧浩洋早就有想法,即中国不占领印度,也不会从印度全面撤军,肯定会保留几处军事基地。


为此,也就有必要考察印度各地,确定哪些军事基地才具有战略价值。


此外,在战后驻军的问题上,牧浩洋也倾向于使用陆战队,因为按照他的设想,陆战队是完全对外的地面部队,而陆军的主要任务还是确保本土安全,只有在大规模战争中才具有对外价值。


也就是说,战后驻扎在印度的地面部队应该已陆战队为主。


庞跃龙不是傻蛋,因为这已经表明,驻印jūn_duì 总司令只是一个临时性职务,或者说是过渡性职务,在印度恢复正常秩序之后,肯定会做出调整,到时候将由驻印jūn_duì 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谁是司令官。


显然,如果驻军主体是陆战队,就不可能由陆军将领来担任司令官。


五月十五日,在第二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到达加尔各答的这一天,庞跃龙就向牧浩洋提交了第一份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庞跃龙明确提到,维沙卡帕特南、科钦、金奈与莫尔穆冈是必须控制的四座具有战略价值的港口。其中维沙卡帕特南的条件最为优越,有具备成为东印度洋舰队母港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维沙卡帕特南位于孟加拉湾腹地,南面的斯里兰卡与东南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天然屏障,因此可以把维沙卡帕特南建设为一座综合性海军基地,兴建包括造船厂在内的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维沙卡帕特南,中国部署在印度洋上的战舰就不再需要回国维修了。


相对而言,科钦的战略地位就没有这么突出了。


主要是,科钦位于印度半岛南端,极易遭到打击,因此在战争时期,科钦很难为舰队提供有效支持。


至于金奈与莫尔穆冈,前者离维沙卡帕特南不算远,可以作为物资储运基地与陆战队驻地,而后者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如果将其建设成为大型军事港口,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效费比并不高,只益作为辅助性军事基地。


这份报告,正对牧浩洋的胃口。


虽然在安排任务的时候,牧浩洋没有明说,但是庞跃龙非常清楚,牧浩洋更关心的还是海军的利益。


事实上,这也是牧浩洋让庞跃龙前去考察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陆战队可以跟陆军对着干,却不可能跟海军对着干,因为从本质上讲,陆战队绝对离不开海军。说得简单一些,适合陆战队的基地,必须能够容纳登陆舰队,也就能够容纳海军舰队。


必须承认,牧浩洋有点私心。


好不容易打败了印度,牧浩洋不可能不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此外,中美矛盾已经因为这场战争全面激化,谁都知道下一场战争、而且很有可能是世界大战将在所难免,因此牧浩洋必须有所准备。


从战略上讲,印度洋必须是“中国的海洋”。


虽然在与美国对抗的时候,太平洋是主战场,谁能在太平洋上取胜,谁就能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但是对中国来说,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之前,必须得毫无悬念的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国的军事触角赶出印度洋。只有在后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才有能力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


对中国海军来说,同样如此。


原因很简单,战争时期,海军的首要任务是争夺制海权,而制海权的主要价值就是确保海上航线畅通无阻。受地缘因素影响,中国海军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在面向美国的时候,因为已经控制了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链,也就等于把本土防线向外延伸了数百到上千公里,从扶桑到东南亚的岛屿防线,足以让中国本土安然无恙,因此就算必须在战争初期以防御为主,中国海军也不会承受多大压力。只有在打出第一岛链,向太平洋对岸推进的时候才需要投入重兵。


问题是,中国能否打出第一岛链,关键就得看战争潜力能否发挥出来。


也就是说,海军能否守住至关重要的战略航线,确保国内的战争机器能否顺利完成动员工作。


当时,中国的所有战略航线都要经过印度洋


如此一来,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权,把美军、特别是美国海军挡在印度洋之外,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头号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牧浩洋积极主张发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牧浩洋为什么要在印度洋上寻求海军基地,建立军事基地网络了。


要知道,美国在印度洋上有不少的军事基地。


除了迪戈加西亚,还有澳大利亚西部地区。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牧浩洋肯定考虑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需求,即在战争初期,中国海军就得夺取迪戈加西亚,封锁澳大利亚,阻止美军向印度洋渗透,必要的时候甚至得对澳大利亚进行战略打击。


事实上,牧浩洋随后做的事情,就能印证这一点。


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牧浩洋就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在参加联合军事演习的时候访问了雅加达,跟印度尼西亚当局就租借军事基地的事情进行了谈判,最终从印度尼西亚获得了四座大型空军基地的使用权。随后,牧浩洋还前往菲律宾,以中国投资、中菲共用的方式,在苏比克湾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还在附近修建了菲律宾规模最大的战略空军基地。如果算上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以及斯里兰卡的军事基地,牧浩洋已经沿着第一岛链构筑起了一道战略防线。


更重要的是,这道防线进可攻、退可守。


可以说,不管用什么方式来评价牧浩洋在这几年里做的事情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因为没有他的高瞻远瞩,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结局肯定会不一样,中国肯定要为全面取代美国付出高得多的代价。


当然,这不仅仅是牧浩洋一个人的认识,而是当时中国军方的普遍认识。


别的不说,庞跃龙就非常清楚,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不能避免,那么接下来几年就显得尤其关键了。


五月底,庞跃龙提交了第二份报告。


此时,陆战队已经攻入科钦,第四十二集团军也攻占了维沙卡帕特南,庞跃龙花了三天时间对这两座港口进行了全面考察。


在报告中,庞跃龙重申了维沙卡帕特南的重要性。


六月初,庞跃龙的报告发挥了更加关键的作用。


六月三日,陆战队与陆军从两个方向上包围了班加罗尔,印度当局在当天下午拒绝了戚凯威发出的最后通牒。当天晚上,第四十二集团军率先攻入班加罗尔。次日凌晨,第三陆战师也攻入了城区。


在这里,印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抵抗。


激烈的巷战一直持续到六月五日上午,在付出了三百多名官兵阵亡、七百多人负伤的代价之后,中国jūn_duì 消灭了班加罗尔的守军。


根据中国国防部公布的战报,在这场战役中,印军伤亡官兵超过七万人。


战斗结束的时候,班加罗尔几乎成了废墟,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被炸毁,上百万居民沦为战争难民。


六月六日,黄瀚林正式宣布,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


也就在这一天下午,牧浩洋向黄瀚林提交了驻印军事力量规划报告,列出了需要控制的主要军事基地,其中就包括维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


这份报告随即转交给了国务院总理杜小蕾,作为中印和约驻军条款的参照。


最终,由庞跃龙锁定的四座港口都已租借的方式转交给了中国,其中维沙卡帕特南成为了中国海军印度洋舰队的司令部与最重要的综合性海军基地,科钦则成为了陆战队印度洋战区司令部驻地与登陆舰队的母港。


第一百一十二章和平


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并不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


直到六月底,中国jūn_rén 依然在印度作战,对付那些逃往偏远地区,不肯投降的印军残兵败将。


到了七月份,在前线作战的就不仅仅是中国jūn_duì 了。


当时,第一支由临时中央政府组建的印度国防军已经具备了作战能力,开始在印度西北地区执行对付游击队的作战任务。到了七月底,印度国防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二十五万,承担了大部分作战任务。


最初的时候,印度国防军主要装备前印度jūn_duì 的轻型武器。


到了二零四五年底,因为库存弹药所剩无几,印度的军事工厂由被全部炸毁,所以中国为印度国防军提供了一批武器装备,以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从此开始,印度国防军才获得了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


也就是说,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印度内战就爆发了。


虽然这场内战打得并不激烈,但是一直持续到二零四七年底。最终,印度国防军都没能消灭全部叛军,而是以政治妥协的方式,即承认叛军的政治地位,允许叛军组建的政党参加政治活动,才结束了内战。


也许,这算不上最好的解决办法,却是最快的解决办法。


内战结束之后,印度进入了战后的高速发展期。到二零四九年底,印度的战争创伤就基本上愈合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开始兑现承诺。


七月初,在占领军的组织下,由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派遣的代表监督,印度举行了全民大选。


根据选举监督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总共有四亿七千余万印度人参与了选举,超过了选民总数的一半,具有法定效果,而统计结果是,由临时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印度国家复兴党”获得了百分之八十二的选票,获得了全国议会四百七十八席中的四百二十六席,成为新印度的执政党。


七月十七日,印度民选政府正式宣誓就职。


当天,戚凯威向印度当局移交了占领区的行政管辖权。


因为印度的国防力量与治安力量还没组建,所以中国还没有从印度撤军。


按照黄瀚林做出的承诺,要在签署了和平条约之后,中国才会从印度撤军,正式把国防权移交给印度当局。


当时,和平谈判还在进行之中。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问题不是关键,印度新政府承诺归还藏南地区,并且承认藏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也答应以租借的方式,向中国提供军事基地,包括把整个南安达曼岛租借给中国九十九年,维沙卡帕特南、科钦等基地的谈判工作进行得也很顺利,印度当局甚至提出希望与中国签署同盟条约,为中国在印度驻军提供法律依据,并且以此减轻印度在国家防务等方面的开支。


当时,最大的问题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


虽然在谈判中,印度当局承认了当初民众投票的合法性,即克什米尔地区应该按照居民议员来确定归属权。说得直接一些,就是印度当局承认克什米尔地区属于巴基斯坦,因为在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地区的居民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公投结果也是并入巴基斯坦,只是当地的部族领袖信仰印度教,选择并入印度,结果导致克什米尔成为印巴结症,也因此引发了三次印巴战争。但是在卡奇半岛地区的归属权上,印度当局没有做出让步,坚持认为卡奇地区是印度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巴基斯坦必须从卡奇地区撤军,印度才会与巴基斯坦签署和平条约。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多少发言权。


或者说,中国有点两面为难。


早在战争初期,中国就向巴基斯坦做出了承诺,即巴基斯坦在卡奇地区的占领行为具有合法性,支持巴基斯坦的领土诉求。可是在战争期间,中国又向印度部族领导人承诺,不会分裂印度。如果说藏南地区与克什米尔地区存在争端,在法理上不属于印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分裂印度的嫌疑,那么把卡奇地区割让给巴基斯坦,就已经在本质上侵犯了印度的领土主权,是在分裂印度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欧洲国家都普遍支持印度。


受此影响,黄瀚林在一个月之内对巴基斯坦与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亲自出面撮合印巴双方。


按照黄瀚林的提议,在巴基斯坦占领区内进行全民表决,决定卡奇地区的归属权。


问题是,这明显对巴基斯坦不利,因为卡奇地区的主要居民是印度人,而且主要信奉印度教,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在全民表决中,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影响,结果肯定不会如巴基斯坦所愿。


谈判拖下去,搞得双方都精疲力尽。


八月底,杜小蕾在访问伊斯兰堡的时候提出,如果巴基斯坦愿意接受全民公决,她将保证说服印度当局,将卡奇地区设为特别行政区,单方面向巴基斯坦开放,确保该地区伊斯兰教信徒的利益。


到此,谈判才算有了转机。


九月三日,双方在新德里就最后几个问题达成了一致。


按照杜小蕾的提议,将在九月底进行全民公决,由卡奇地区的居民决定自己的未来,而印度当局必须承诺,在卡奇地区留在印度的前提下,赋予该地区民族自治权,并且单方面向巴基斯坦开放,以确保该地区伊斯兰教徒的基本权力,而巴基斯坦则承诺不通过任何手段谋求卡奇地区的主权。


九月十日,中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的代表齐聚新德里,与印度政府代表签署了和平条约。


到此,第二次印度洋战争宣告结束。


第二天,中国就向印度派遣了大使,并且在新德里与印度外长签署了一份总价值四万六千亿元的基础建设援助协议,中国政府以无偿援助、无息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方式在未来十年之内,为印度提供总额为四亿六千万元的基础建设基金,帮助印度修复与完善国家基础设施。


这些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由雅鲁藏布江河谷通往印度的铁路。


此外,中国还将以三方合作的方式,修建三条经尼泊尔通往印度的铁路,以及三条同样经尼泊尔通往印度的高等级公路,在中尼边境地区修建三个贸易关口,而尼泊尔则在此设立免关税自由贸易区。


可以说,印度的战后重建工作,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正是如此,印度的战后重建工作,绝非中国一家的事情。


十月份,由法德两国主导的欧盟贸易谈判代表团在法国总统与德国总理率领下,对新德里进行了高规格访问,并且与印度当局签署了一份极有战略价值的协议,即印度当局在承认法德享有战前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法国与德国将分别为印度提供四千亿与六千亿欧元的基础建设援助款项,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对欧盟来说,这不是付出,而是收获,甚至可以说是飞来横财。


要知道,在印度的投资,能为欧洲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创造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保守估计,一万亿欧元的投资,至少能为欧洲创造十倍的收获。


除了经济上的好处,还有政治上的好处。


通过在印度联合投资,法德轴心在欧盟的地位得到了巩固,甚至提高到了超越其他欧洲国家的地步。


别的不说,其他欧盟成员国要想进军印度,就得通过法国与德国来实现利益。


凭此条件,法国与德国肯定加快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组建一个以法德为中心的欧洲国家。


事实上,仅仅几个月后,法国与德国就在欧盟理事会上提出了政治一体化方案。


对其他欧洲国家来说,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能搭上法国与德国的快班车,就将错过这次发展良机,甚至有可能沦落为三流国家,永远失去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


二零四六年初,意大利率先转向,宣布支持法德的欧洲政治一体化提案。


到此,法德意三国轴心初具规模。


以法德意为中心,欧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通过经济手段,逐一说服其他国家,让其他国家通过由法德提出的,组建“欧洲联邦共和国”的政治提案,最终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中央集权的欧洲政府。


可以说,这是欧洲在未来国际社会上立足的基础。


如果维持不统不独的局面,松散的欧洲国家联盟根本无力与超级大国抗争,也就不可能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再过几年,欧洲不但不会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还会彻底沦落为三流国家的联合体。在中美全面对抗的时期,松散的欧洲联盟根本不可能维护欧洲的根本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算是打醒了欧洲人。


像印度这种拥有大国基础、而且得到了超级大国支持的地区强国,在另外一个超级大国面前都脆弱不堪,那么各行其道的欧洲国家肯定很难捍卫自身利益,只有统一的欧洲才有足够的实力与超级大国抗争,也才能够捍卫每一个成员的根本利益,同时实现共同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


第一百一十三章未来战争


战争结束之后,牧浩洋变得更加忙碌。按照黄瀚林的授权,他全权负责驻印jūn_duì 的部署与安置工作。从九月份到十月底,牧浩洋去了印度十多趟,主要就是考察各军事基地的基本情况。


等他把驻印jūn_duì 的事情忙完,新的工作由交了过来。


黄瀚林似乎没有打算让牧浩洋轻松过几天,十一月初把他叫了过去,让他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印度战后重建工作。当然,不是让他参与工作,而是为重建提供意见与建议,即印度的战后重建必须符合中国的军事需求。


牧浩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根据军事需求,制订印度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建规划。


也就在这个时候,牧浩洋收到了由陆雯提交的一份技术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陆雯明确提到,由衡泰集团为“未来地面战平台”开发的燃料电池的量产能力提高了一倍,而且成品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生产工艺已经成熟,而且新一代燃料电池的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预计能量密度能够达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时,即相当于汽油热值的百分之六十七。如果能够把系统总质量降下来,新一代燃料电池基本上达到了取代内燃机的技术要求。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突破性的科技进步。


要知道,只要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能够达到每千克一千二百伏安时,就与汽油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持平,配合高效率永磁电动机,电池的能源利用效率远高于内燃机,因此电动系统的驱动效率超过了传统的内能系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只要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每千克八百伏安时,电动系统就能媲美内燃机,并且取代内燃机。到时候,电动系统的应用领域就不仅仅是地面平台了。


为此,牧浩洋专程前往陆雯的工作单位,询问了相关情况。


衡泰集团能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除了巨大的科研投入之外,也与军方的巨额投资有关。说得直接一点,“未来地面战平台”为衡泰集团提供了足够大的动力,也使衡泰集团找准了发展方向。别的不说,仅在二零四五年的前十个月,衡泰集团就在该项目上投入了上千亿元的科研经费,而这些经费全都来自“未来地面战平台”的利润,而且衡泰集团还打算加大投资规模。


只是,情况没有陆雯说的那么理想。


代号“x2”的新一代燃料电池的开发工作才刚刚起步,即便资金充裕,也要几年之后才有可能量产。至于更高级别的燃料电池,衡泰集团还没有找准发展方向,主要就是在基础领域的研究还严重不足。


当然,这已经对牧浩洋产生了影响。


要知道,如果“x2”能够研制成功,那么电动平台很快就将取代内燃平台,在对速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军事装备对性能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绝大部分武器装备对速度都没有过高的要求。


比如,运输机等支援类飞机就对速度没有特别要求。


十一月中旬,牧浩洋就跟衡泰集团签署了一份协议,由jūn_duì 为“x2”项目,以及后继燃料电池项目提供三分之一的科研经费,军方具有有限采购权,而且不再向衡泰集团支付专利使用费。


如果从纯商业的角度看,衡泰集团肯定吃了大亏。


别的不说,即便没有军方投资,衡泰集团也有足够的资金完成“x2”项目,而专利使用费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巨额收入。


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衡泰集团也占了大便宜。


在“未来地面战平台”尘埃落定之后,北方重工与南方机械也进军燃料电池领域,而且利用国营企业的优势,获得了国家的专项科研基金扶持,初期科研投入就高达上千亿,大有超越衡泰集团的态势。通过与军方合作,衡泰集团至少保住了最大的用户群,大大提高了在下一代电动装备项目上胜出的把握。


要知道,军方的巨额采购,足以让衡泰集团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签署了这份合同之后,牧浩洋又去了西飞,跟中国最大的大型军用空中平台生产商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即由军方提供项目启动资金,西飞自筹部分资金,合作开发电动大型空中平台。


因为有军方牵桥搭线,所以西飞与衡泰的合作就水到渠成了。


把这两件事搞定,牧浩洋才着手规划印度的基础设施重建工作,而且直接把重点放在了机场建设上。


虽然从运输能力上看,空运远低于铁路与海运,但是在运输速度上,空运绝对第一。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够降低空运的费用,或者说提高空运的消费比,空运很有可能取代铁路与海运。


当然,没有技术革新,空运永远也无法取代铁路与海运。


在使用内燃机或者外燃机(涡轮发动机)的情况下,即便使用最先进的发动机,空运的费用都是铁路的十倍、海运的二十倍,而且大型运输机的造价也远远超过了火车头与大型运输船。受此影响,空运的主要价值体现在速度上,即只承担紧急与快速运输任务,大规模运输能力非常有限。


比如,把十万吨货物运送到五千公里之外,只需要一艘十万吨级的货轮、耗时十天,或者动用五列挂五十节车皮的列车在十天内往返跑四趟,如果进行空运,同样在十天内完成运输工作,则需要动用一百架载重五十吨的运输机每天飞两趟,或者五十架载重一百吨的运输机每天飞两趟。不管是运输的消费比,还是平台的采购价格与维护成本,空运都远远超过了铁路与海运。


如果能够把空运成本与平台费用降下来,空运必然超越铁路与海运。


显然,电动平台就是最佳解决方案。


首先在空运消费比上,电能的价格远低于化石燃料,在可控聚变核电站开始普及,特别是在第二代可控聚变核电站即将投入商业运行的大背景下,电能几乎没有成本,而石油再便宜,精炼成航空燃油都需要巨大投入。比如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中国军方采购航空燃油的出厂价就为每吨七千多元,加上运送到战区的费用,每吨在八千元以上,一架大型运输机在五千公里的航线上往返飞行一趟,将烧掉七十吨燃油,仅此就高达数十万元,相当于运送的每吨货物仅燃油成本就接近一万元。如果使用电能,可以把这个成本降低百分之九十,甚至能降到零。


其次在平台费用上,电动运输机也具有明显优势。别的不说,一架四发大型运输机的出厂价中,发动机占了百分之三十,而大功率永磁电动机的价格还不到大型涡轮发动机的四分之一,仅此就能把平台采购价格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在长期使用中,平台的维护费用也极具优势。比如大型涡轮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都在一万小时左右,好一些的能达到两万小时,而大型运输机的机体设计寿命都在五万小时以上,因此一架大型运输机在使用寿命期间,往往需要提高三套动力系统。船用永磁电动机的寿命都在十万小时以上,部分甚至达到了二十万小时,而且维护成本非常低廉,一些先进的永磁电动机甚至能够做到终生免拆维护。综合这些因素,电动系统的综合效益比是涡轮发动机的好几倍,能够把大型空中平台的效费比提高两倍以上。


当然,电动平台也不是没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恐怕就是速度了。


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根据燃料电池的发展速度,提出了一种新的喷气式发动机,即内热式发动机,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电力驱动涡轮机压缩空气,然后以电加热的方式提高压缩空气的内能,最终**压缩空气做功。但是在二零四五年,这种动力系统仍然存在于理论研究当中,别说适用,连设计图纸都没有,就算能制造出来,性能也不会先进到哪里去,根本无法取代涡轮发动机。


较为成熟可靠的,只有电动螺旋桨动力系统,即由电动机取代涡轮机驱动螺旋桨。


显然,这种动力系统只适合于低速平台,无法使用在高速平台、比如战斗机上,而且速度性能肯定不如涡轮发动机。


受此影响,电动运输机的飞行速度肯定不是很快。


当然,这不是主要问题,本来运输机就是低速平台,没有人要求运输机必须具备超音速巡航飞行能力。


重要的是,只要运输机的使用效益大幅度提高,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面貌。


说得直接一点,仗怎么打,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由后勤保障能力决定,即有多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就打多大的仗,而后勤保障能力本身就是物资运送能力,空运的速度效益远远超过了其他运输手段,如果空运能够取代其他运输手段,那么物资运送能力就将达到一个崭新的级别,战争也必将引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地面战争中,如果地面部队不再需要依靠公路、铁路与港口获得补给物资,只需要在前线建立一座机场,就能通过空运获得全部作战物资,那么地面部队就完全没有理由继续沿着公路线与铁路线推进,而地面战争的面貌必将彻底改变。


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要将其变成现实,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