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关键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关键日

  燃烧的海洋

在东线,北面的第一一三集团军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主要是背靠伊朗jūn_duì 作战,后勤保障由人数众多的伊朗jūn_duì 负责。为了支持第一一三集团军,伊朗jūn_duì 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沙漠运输部队,即骆驼运输队,用数万头骆驼取代了车辆,向在前线作战的中国jūn_duì 运送弹药等物资。


在二十一世纪中叶的战场上,仍然能够看到以牲畜代替脚力的部队,绝对是个奇迹。


当极为现代化的地面战平台与骆驼运输队走在一起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电影里的场景。


当然,绝不能否认这些骆驼做出的贡献。


要知道,骆驼的负重能力超过了最好的马匹,而且非常适合在沙漠里活动,十头骆驼的运输能力,相当于一辆十吨级载重卡车,而第一一三集团军的主要补给物资,比如弹药与食物,都能用骆驼运送。


没有这些骆驼,第一一三集团军肯定寸步难行。


问题是,第一一三集团军是从马什哈德开始进攻的,到德黑兰大约有八百公里,沿途还有大量由美俄联军控制的城镇与据点。虽然从马什哈德有直通德黑兰的铁路,但是并不意味着进攻很容易得手。


事实上,蒋博文在这里动用了一个集团军,就是希望尽快打通一条前往德黑兰的铁路。


可惜的是,蒋博文把这场战斗看得太简单了。


后来,很多人认为蒋博文过于稚嫩,主要原因就与使用第一一三集团军的方式有关,即在这些人看来,根本没有必要把一支拥有四万多人的集团军放在遥远的马什哈德,而是应该派一部分兵力去的德黑兰。


也许,蒋博文在判断战局的时候,确实欠缺经验。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即他向德黑兰增兵也不会有正面效果。第十三集团军的兵力足以守住德黑兰,需要提供的不是兵力,而是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可以说,蒋博文应该做的,反而是加强在马什哈德方向上的进攻力度,尽快打通前往德黑兰的铁路。


可惜的是,直到十八日,第一一三集团军也没能完全攻占马什哈德。


这下,问题出来了。


完全依靠战术运输机向德黑兰空运物资,显然是不大现实的事情。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中国空军没有明显的优势,只能在有限的事前内保持到手的制空权。也就是说,空运是间歇性的,不是随时都能向德黑兰派遣运输机。在九月十八日前的几天里,只进行了八次空运,而不是第十三集团军所需的十六次。结果就是,第十三集团军的物资变得极为匮乏。


当时,美俄联军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加强空中投入。


所幸的是,在伊朗战场上作战的主要是俄罗斯空军,美国空军只象征性的派遣了一支战术航空兵联队,而且部署在高加索山脉以北,离伊朗战场有差不多一千公里,作战飞机也只有两百架左右。


如果当时担当主力的是美国空军,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由此可见,在九月十八日,蒋博文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那么,为什么说九月十八日是决定性的一天呢?


原因就是,在这天,美俄联军最终确定了战略撤军计划,重新确定的战线在伊朗西北部地区,重点守卫以拉什特为中心的里海沿岸地区,争取在东部防线崩溃之前,把主力部队撤退到德黑兰以北地区。


虽然在此之前,美俄联军就订下了撤军的基调,但是俄军坚决反对大撤退,认为最多只能是战术性撤退,而且新的战线必须在德黑兰以难,因此应该集中兵力围歼攻占德黑兰的中国jūn_duì 。


九月十八日的战斗,让俄军认清了现实。


以当时的情况,美俄联军根本不可能围歼一个中国陆军的集团军。


要知道,战争打了快一年了,西方同盟集团还从来没有在战场上成整建制的歼灭一支中国陆军的突击集群。在很多地方,中国陆军的一个集团军,几乎能够单独承担起一个战略方向上的作战任务。


按照美军估计,围歼第十三集团军,至少需要动用十个美军主力师。


在伊朗战场上,美军总共也就只有八个师,而且全都是在战争爆发后组建的部队,没有主力师。


至于俄军,更是以步兵部队为主。


既然无法围歼第十三集团军、收复德黑兰,就只能撤退到德黑兰北面,避开中国jūn_duì 的锋芒,重新组建防线。


第一百五十三章关键日


第一百五十三章关键日,到网址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