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变成吸血鬼是什么体验 > 第510章 第五百〇九章 尘封的秘密(中)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10章 第五百〇九章 尘封的秘密(中)

  变成吸血鬼是什么体验

那个调查报告的内容是一个名叫955所的研究机构,在92年6月份发生的一系列事故,这系列事故造成了四十七位研究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死亡,而且除了一部分死于后来的火灾,绝大部分都是不明原因的猝死,体内器官在死前就已大面积坏死,但尸检后都查不出根本原因。


这个调查报告里提到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来,这个955所,就是官方针对“变异生物”的研究机构。


而且在这一系列严重事件发生之前,955所刚刚捕获了一个活体“食血生物”,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研究,已经向上级部门汇报了有重大发现。


事故之后,不仅那活体研究样本消失不见,而且所有参与研究、知道内情的人,也全都死亡,绝大多数相关资料都被火灾毁去。


最开始的时候,事故调查的方向,都是在“敌特破坏”上。


但随着调查的进行,他们却发现了越来越多诡异的、无法解释的情况。


向坤看得满脸凝重,原来官方以前是有对“变异生物”,也就是他们定义的“食血生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专门机构的。


只不过“955所”这个名字,他之前从未听过,甚至连各种传说、野史、八卦闲谈中都从未出现。


一般来说,官方相关保密研究机构,大都不是以5和7为开头命名的么,就像csic舰船研究院的“704所”船舶设备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团的“503所”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之类。


各种讨论特异功能、神秘领域、科幻相关的作品中,经常提到的也是507所、749局。


如果不是在这看到,换个其他场景,他一定以为是yy小说作者无根据瞎编的玩意。


但几十名研究员的意外逝世,这么大的事件,为什么之前从来没有听过?


向坤继续看更多的相关文档,特别是和那调查文档属于同一分类的。


很快,他就看到了后续的情况,针对“955”所一系列事故的调查,通过各种怪异现象,和更早期、60年代部分科研机构发生的事故联系到了一起。


而就在调查组的人准备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的时候,上级领导带着调查组联系了一名前苏的专家,后者告诉他们,早在几年前,前苏包括“生物信息实验室”在内的数个部门,在进行“食血生物”的研究时,就已经遭遇过类似事故了——所有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明原因猝死,大部分相关的研究资料都因各种原因被毁去,因“食血生物”的特性,没有留下任何活体样本的同时,也没有任何样本组织留存。


不仅前苏,美国在同一时期由darpa牵头的数个针对“食血生物”研究的计划,没有任何成果或只有很少发现的也就罢了,只要获得了活体“食血生物”样本,并且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那么很快就会发生不明原因的“团灭”。


对“食血生物”研究和观察的成果并没有被完全毁掉,但顺着那些零星的信息,对事故和“食血生物”研究做调查的人员,每次在查到一些内容的时候,也都会出事。


而后一段时间,任何被相关机构发现的“食血生物”,几乎在被发现的同时,都会立刻崩溃分解为灰色粉末,发现它的调查人员和目击者也会有一部分立刻猝死。


加上前苏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美国的各种调查和研究开始暂停,相关档案被封存,并且没有解密期。


那个调查报告显然并没有完结,但不知道是后续的调查也被叫停,还是相关的信息丢失,向坤没有在后面的文档中发现后续内容。


不过随后他就发现了更多可以解答他疑惑的文档,详细说明了国外和国内在“食血生物”相关研究上的不同态度和发展历程。


在那个署名沈海崇的研究人员所做的文档中,阐明了各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系列“食血生物”相关的诡异事故,损失了大量研究人员后,做出的一致性的决定,都是暂停研究,封存资料——也没法再继续了,不论是研究人员还是调查人员,任何相关人员,几乎都会不明原因猝死,或是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旦影响范围扩大,必然引起大范围的动荡和恐慌。


但对于“食血生物”所展现出的特性,各个国家都不愿意完全放弃,还是在进行“试探性地研究”。


当然,在此期间,民间也有各种基于阴谋论、神秘学、宗教传说的认知开始兴起。


沈海崇认为,似乎有一种力量,在“监控”着人类世界对“食血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性原因的研究,一旦人类有可能窥探到什么,便会触发它的“防备机制”,将一切可能扼杀。


“食血生物”出现的时间可能很早,但它们存在的痕迹,或许在历史上同样被类似的方式“抹杀”了,又或者以一种已经偏离了事实真相的模样流传下来。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对“食血生物”的研究潮,也不是完全没有成果留下,至少“食血生物”死亡后的粉末,便被分析出了具体成分。


不同类型的“食血生物”死亡后的灰色粉末成分略有不同,以人类“食血生物”为例,死亡后的灰色粉末主要为特殊的氮化碳化合物。


通过对这种氮化碳化合物的成分、晶体结构的研究,人类在材料学方面有很大的进展,比如β-c3n4、g-c3n4等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因着可以预见的巨大诱惑,即便知道可能触发恐怖的灾祸,人类对于“食血生物”潜藏的力量,依然在进行着小心翼翼的试探。


沈海崇综合很多其他国家机构、相关人员的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总结:


人类在进行“食血生物”研究的时候,参与的人越多,知情的人越多,对“食血生物”的研究越深入,越容易触发那神秘力量的“防备机制”;


有国家力量参与的时候,更容易触发“防备机制”;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大范围的“灭杀”,就是“防备机制”的高度触发状态,如果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小部分人在进行“食血生物”的研究,或许那股力量不会这么“敏感”;


如果研究者本身是“食血生物”,“防备机制”会更加宽容。


这个判断不仅是沈海崇做出的,也基本是世界上大多数知道“食血生物”存在、仍然有志进行研究的人的共识,这是用生命进行“实验”得出的经验。


所以在二十一世纪之后,各国对“食血生物”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秉持着几个原则:


1,官方尽量不直接参与,以私人研究机构为主体;


2,尽量让人类“食血生物”作为研究团队;


3,封锁“食血生物”的消息,不让大众知晓;


这个名叫沈海崇的研究者的文档,用系统化的、深入浅出的文字,在介绍“食血生物”在我国以及国际上的研究历程和各种决策的原因,很显然是一种写给“后来者”的说明性文档。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