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当时是寻常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当时是寻常

  朕就是亡国之君

杨洪说的角度,是站在了大明的军卒的角度。


兴文没兴出什么,但是匽武是真的把武备给匽松弛了。


这一点是事实,否则以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明jūn_duì ,何至于出现土木堡天变呢?


朱祁钰看着杨洪略有愤怒的眼神,杨洪屡次都提到了大宋朝的重文轻武招致的灾祸,证明他对兴文匽武一事极其的不满。


朱祁钰说道:“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才知道,一些政策,完全是有些偏离了正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掰回来。”


他忽然话风一转说道:“杨俊当初在土木堡捡到了很多的火器,但是瓦剌人并没有带走它们,是有这么一件事,对吧。”


杨洪点头,这件事当时在御史提到之前,朱祁钰就已经以防边为急,宽宥了。


事有轻重缓急,那时候大明京师都不知道天命在何时,杨俊还肯组织百姓,准备依据宣府做最后的抵抗,算得上国之良将了。


当时以内三关为界限,形成了鲜明的两个世界,山外九州因为兵祸,人人惶恐,人人惊呼大明要完,山内京师,歌舞升平,好多人以为瓦剌人根本打不进来。


朱祁钰重提此事,当然不是再次责罚杨俊,宽宥就是宽宥了。


朱祁钰对着群臣说道:“显而易见,瓦剌人不带走他们,是因为火器是一种极其昂贵的武器,只有富裕的国家,才能负担起。”


这里是盐铁会议,不是奉天殿的弹劾,更不是文华殿的制定政策,而是讨论财经事务。


朱祁钰笑着说道:“朕常听闻,鞑靼人、瓦剌人他们常年居无定所,随水而栖,每年不同的季节,他们都会如同候鸟一样迁徙。”


杨洪虽然不知道陛下为何谈及此事,但还是俯首说道:“的确如此,比如凉城,在蒙古人的说辞中夏盘营,就是夏天的时候,他们会到这里来放牧。”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亦听闻,鞑靼人、瓦剌人因为贫寒的生活条件,十四五岁,他们就必须要参与作战,而且一个部族的迁徙时,战时能达到二三十万人,他们自带牲畜。”


“瓦剌人的也先太师,甚至不需要支出任何军费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军士。”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瓦剌人看似不费一缗可以维持一个庞大的jūn_duì ,但是只要战败,就是举族危亡。


他们用以维持军纪的手段,很多时候,都逼必须要使用屠城的方式去维持。


因为他们聚集在一起的目的,就是发财、劫掠,所以,他们南下总是伴随着一阵阵的屠掠。


杨洪点头,无奈的说道:“他们十多岁的孩子的确需要参战,的确没听说过瓦剌人需要支付给军士们月盐银,来让他们作战。”


“当然怯薛军除外,他们的怯薛军的实力极强,月给银一两五钱,曾经远征数万里之遥而不溃散。”


所有的群臣都呆滞的看着陛下,这为何又说起了瓦剌人和鞑靼人呢?


这好好的财经事务专题会议,要改成军事会议了吗?


朱祁钰还是地第一次知道,原来草原部队也会发饷,而且还不低,一年居然折银之后,居然有二十两左右,当然数量极少就是了。


他忽然开口问道:“瓦剌人获得一个战士,只要部族生孩子就够了,但是我们呢?你们知道现在京营一个军士,需要多少钱吗?”


度支部大使王祜、内帑太监林绣一人拿出一个小算盘来,开始噼里啪啦的算账。


吴敬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这直接就陛下的面前算账了吗?


王祜很快就站在朝廷的角度,算完了这笔账,吐了口浊气说道:“组建一只二十万人的常备jūn_duì ,至少需要一百二十余万两银子,这是用徭役折银去计算,而维持大明京营每年每军士折银,大约是十五两银子。”


“按京师米价去折算,需要六百万石粮食,才足够维持京营的常备,而大明在宣德、正统年间的到京的赋税,大约只有三千一百万石左右。”


林绣挠了挠头说道:“内帑光放赏就折腾了三百余万两银出去。”


“现在稍微好了些,银币一枚,平厘七钱,但是每年依旧需要百万银币以上。”


“折粮大约需要两百万石。”


朱祁钰满是笑容的说道:“大明的人丁从洪武年间的三千余万,增长到了现在六千余万,京营的维持成本从永乐年间的年三百万石,增长到了年八百万石以上,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朝廷的赋税,甚至低于洪武年间。”


“当时瓦剌人蛰伏,鞑靼人龟缩,兀良哈人摇尾乞怜,任谁去看,都会觉得,京营如此高的花费,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朕才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兴文匽武是一个大课题,每次盐铁会议,都会讨论一番。


杨洪是站在军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朱祁钰是从君主或国家支出的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


大明朝实在是太穷了。


其实国朝之初,获得军士的成本较低,无论是洪武年间的军屯卫所,还是永乐年间的北衙军到后来的京营,都不算昂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种成本便愈加高昂了。


这在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在开国的时候,可以大肆鲸吞天下开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矢,便无法在支撑了。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财经事务无法支持,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朱祁钰又补充了一句说道:“当然,天下诸事并非完全的财经事务问题,比如于少保调动备操军、备倭军入京,二十余万大军入京,这组建的费用花了多少?一纸政令耳。”


群臣沉默了许久,陛下思考问题,始终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这种视角带给群臣的冲击力,是极其摄人的,他们从未思考过此种的缘由。


当时只道是寻常,又道尽了多少那些在后世看来极其愚蠢的政令,其背后的原因呢?


“陛下圣明。”胡濙俯首说道。


他连连感叹,因为是亲历者,他从来无法以一个旁观者角度去思考问题,反而陷入了一种死胡同里。


当时明明是对的,为何现在又不对了呢?


他时常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


正如他那天说自己诚无德一样,今天坚定支持,后天坚定反对。


胡濙此句真心实意。


“陛下圣…”


朱祁钰打断了群臣的附和,笑着说道:“如果从单纯的财经事务的角度来看,训练大量义勇团练,可以有效地降低大明jūn_duì 获得军士的成本,其实非常省钱了。”


“一个义勇团练加入京营,参军之后,他的训练成本远远小于一个百姓参军后的训练成本,所以大家问要不要训练义勇团练,还是要的。”


“让京营的军士家属可以参加农庄法,使用土地支付军士报酬,也是一种减少朝廷开支的无奈之举。”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