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点小说
新顶点小说 > 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一十五章 超级运输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一十五章 超级运输机

  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零六章陆战队热身


新德里战役的结果,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


虽然攻占新德里非常顺利,但是占领之后却要面对更大的麻烦。


新德里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孟买,也是印度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据印度官方在战前公布的数据,新德里的人口超过一千八百万,大新德里地区的人口超过了六千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新德里的城区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公里,大新德里地区也不过几千平方公里,六千多万人拥挤在这么大个地方,生活环境有多么恶劣完全可以想像。当时,在新德里的一千八百万居民中,有六百万生活在贫民窟里,还有大约三百万流浪者与乞丐,每个市民每天获得的干净饮用水不足三升。


可以说,占领新德里比攻打新德里困难得多。


受此影响,第十三集团军在二十六日就停止了进攻。在第二十七集团军无法及时赶上来的情况下,不得不负责治安工作。


这个时候,后勤保障上的问题显现了出来。


因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只有三条铁路,其中一条经过了克什米尔地区,运送能力非常有限,另外一条在南部地区,主要为巴军提供后勤保障,所以即便打通了铁路线,能够及时运入印度的物资也非常有限,补给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离开新德里的时候,几乎带走了所有库存粮食。


没带走的,也被印度jūn_duì 付之一炬。


别的不说,养活六千万人,就是个大问题。


这些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六万吨粮食、十五万吨饮用水、以及大约五万吨其他生活必须物资。也就是说,仅满足六千万人的生活需求,每天就要向新德里运送二十六万吨各类生活物资,一个月就是八百万吨。以当时的情况,中巴jūn_duì 最多在一个月内向新德里运送五百万吨物资。


戚凯威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着手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如果仅仅保证六千万人生活,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中国空军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运输机群,陆军也有足够多的倾斜旋转翼运输机,只要新德里的机场恢复运转,物资运输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只是,这绝非长久之计。


要知道,安顿平民已经占用了大部分运输资源,部队无法继续进攻,而且空运的代价也十分高昂。如果拿大型运输机运送粮食,往返飞行一趟消耗的燃油的价值就超过了运送粮食的价值。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打通铁路交通线。


一列挂五十节标准车皮的列车,一趟能够运送五千吨粮食,而一条单轨铁路线一个月至少能够发送三百列,一条双轨铁路线一个月则能发送上千列。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打通一条铁路线,就能解决物资运送问题。


不过,这得有个先决条件,即这条铁路必须通往某座港口。


只有把铁路线与海运航线连接起来,才能保证从中国国内发送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送到占领区。


更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一座印度的港口。


原因很简单,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已经船满为患,吞吐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当时,离新德里最近,而且最容易得手的就是肯帕德湾左岸的包纳加尔。问题是,到三月二十六日,巴基斯坦jūn_duì 离包纳加尔还有数百公里,而且没有南下,仍然在北面与印军作战。


摆在戚凯威面前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出动一支地面部队去攻打包纳加尔。


显然,直接从地面进攻是最愚蠢的选择。


三月二十七日,戚凯威跟牧浩洋通了电话,提到让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攻占包纳加尔,然后北上与巴军会师,第十三集团军则从新德里南下,攻占斋蒲尔,然后与阿杰梅尔的巴军会师。


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打通这条战略铁路线。


当时,戚凯威还提到了另外一套方案,即增派陆军部队,顺恒河而下,攻占坎普尔与勒克瑙,打通前往尼泊尔的交通线。


只是,这个提议根本没有意义,或者说是用来与牧浩洋讨价还价。


要知道,当时尼泊尔与印度还没有通铁路,因此就算打通了公路线,后勤保障问题也无法得高根本解决。最重要的是,增派陆军作战部队,只会进一步加大保障负担,而不会起到减轻负担的效果。


显然,牧浩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天,他就跟庞跃龙通了电话,让庞跃龙派一支登陆舰队与一个陆战师过去,以瓜达尔港为基地,在肯帕德湾登陆。


晚上,已经到达安达曼海的登陆舰队就出发了。


当时,登陆舰队里有两个陆战师,一个主力陆战师与一个常备陆战师。


按照庞跃龙的安排,这两个师将是登陆印度的主力部队。虽然他不大情愿在肯帕德湾打一场登陆战,毕竟这与计划不同,但是第二支登陆舰队要到四月十日之后才能到达,他手里就只有这支登陆舰队。


当然,在肯帕德湾让陆战队热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知道,在十年前的战争中,陆战队的表现算不上优秀,承受了过重的伤亡,而在这十年内又没有打过大规模战争。不管庞跃龙有多么自信,他都有足够的理由,让陆战队在踏上关键战场之前,熟悉一下战场情况。


这天晚上,修复了动力系统的“长江”号航母也在两艘驱逐舰与四艘护卫舰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国的航程。因为核反应堆没有受损,所以“长江”号只需要修复蒸汽轮机与更换几台发电机。起航之前,工程师对航母做了最后一次检查。按照海军的安排,“长江”号将在特遣舰队的护送下离开阿拉伯海,在斯里兰卡的加勒港与南海区舰队会合,然后跟随船队一同返回广州。


当时,在是否需要修复“长江”号的问题上,海军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部分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修复“长江”号,因为受基本设计限制,“长江”号无法搭载第五代战斗机,也就无法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如果进行改进,除了需要占用船台周期之外,还要花费大笔预算。仅从修复花费上讲,就相当于建造一艘“昆仑山”级的三分之二。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应该修复“长江”号,并且进行必要改进。


最终,牧浩洋采纳了后者,即修复“长江”号,并且为其安装两座一百二十米长的电磁弹射器。只是,“长江”号在修复之后将转为预备役,不再编入作战舰队,主要用来在后方培训飞行员与舰队官兵。


要知道,在“黄帝”号退役后,中国海军就没有训练航母了。


虽然在日常使用中,各大舰队承担起了培训飞行员的任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效费比非常不理想。别的不说,“昆仑山”号与“天山”号在服役三年后,就对弹射器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大修,花掉了近五亿元维护经费,而其设计寿命应该是五年,主要就是日常训练太多,导致弹射器提前报废。受此影响,“昆仑山”号与“天山”号还不得不在造船厂停靠半年。如果有训练航母,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至少没有必要让现役航母因为弹射器等设备故障,把在役时间耗在造船厂里。要知道,以“昆仑山”级航母的造价,在造船厂里停靠半年就相当于浪费了数亿元。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长江”号还能发挥余热。


接下来的两天里,陆战队与陆军都在调兵遣将,戚凯威还与巴军总参谋长商议了新的作战部署。


这个时候,陆战队的特点与优势显现了出来。


登陆舰队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于海军,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登陆舰队编在了陆战队的作战体系内。按照陆战队的编制,一支登陆舰队就是一支独立的作战单位,能够单独实施登陆作战行动,也能单独为登陆部队提供全方面的作战支援。比如,登陆舰队里的快速运输船就携带了足够两个陆战师作战一个周的弹药物资。也就是说,在遂行登陆作战行动时,陆战队不需要额外的后勤保障支援。


唯一需要的,就是海军提供的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


由此可见,陆战队的独立作战能力远远超过了陆军,战斗力更加全面。


也就是说,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陆战队就能在任何地方上岸。


三月三十日,特遣舰队返回阿拉伯海,开始为陆战队登陆肯帕德湾进行前期火力准备。


当天晚上,登陆舰队到达肯帕德湾南面。


虽然中国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印军也是完沉默机,因为巴军已经在二十八日向南推进,前锋部队已经抵达艾哈迈达巴德郊外,并且在二十九日夜间攻占了甘地讷格尔。如此一来,如果印军死守肯帕德湾,就很有可能被巴军包围,并且在中国陆战队登陆之前被巴军歼灭。对印军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肯帕德湾,把主力撤退到包纳加尔对岸,阻止中巴jūn_duì 从印度半岛西侧海岸线南下。要知道,如果守不住这道防线,孟买就将遭到攻击。在丢掉了新德里之后,再丢掉孟买,印度军民的士气肯定会遭受重挫,也就有可能迅速战败。


印军主动退守孟买,等于为陆战队扫清了登陆障碍。


第一百零七章临时政府


三月的最后一天,中国陆战队第三师与第十三师在肯帕德湾左岸登陆。


因为印军防御部队早被击溃,所以陆战队选择在包纳加尔北面大约十公里处上岸,然后直接包围了包纳加尔。当天傍晚,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就攻入了包纳加尔,赶在天黑前进入了港区。


虽然印军进行了破坏,炸毁了大部分基础设施,但是影响不是很大。


四月二日,巴军与陆战队在艾哈迈达巴德南面会师。当天下午,第一列火车就驶入了包纳加尔港。


当时,中巴jūn_duì 手里有五千多节车皮与三百多台车头,能够保证每个月向新德里发送八百列火车。如果有必要,还可以从巴基斯坦抽调火车头与车皮,并且修复另外几条从包纳加尔到新德里的铁路线。


可以说,后勤保障不再是困扰中国jūn_duì 的问题了。


四月四日,第十三集团军攻占了斋蒲尔,与北上的巴军成功会师。


次日,第一列从包纳加尔出发的火车到达新德里,送来了四千余吨粮食。这个时候,顶替第十三集团军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已经在大新德里地区建立了一百多个配给站,安排数千名官兵,专门为印度平民分配生活物资。按照戚凯威的授意,第二十七集团军也开始培训与武装印度警察。


与在西北地区的占领方式一样,第二十七集团军只负责控制主要交通要道,维持社会治安的工作由临时政府的警察部队负责。不同的是,在这个时候,戚凯威必须考虑成立中央临时政权。


当时,牧浩洋已经给戚凯威下达了命令,让他尽快组建中央临时政府。


事实上,这是黄瀚林的意思,因为黄瀚林一直认为,应该由印度人来管理印度,中国jūn_duì 不会长期占领印度。从政治上考虑,尽快成立中央临时政府,能够使中国jūn_duì 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具有合法性。此外,从战后的工作来看,尽快成立临时政府也有好处,因为能让临时政府更加熟悉如何管理一个国家。


只是,当时在印度的政权体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说得直接一些,连中国高层都没想清楚,印度未来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说得简单一些,印度应该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还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国家,而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受此影响,当时成立的临时政府都是地区性质的。


更重要的是,临时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恢复行政管辖权,而是协助占领军维护占领区的社会秩序。


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地方临时政府根本算不上政府。


结果,戚凯威在新德里建立的临时政府,也只是一个协助性机构,在各方面都需要占领军支持。


比如,在成立治安警察部队的时候,所有装备都来自中国jūn_duì 缴获的印军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枪等轻型武器,以及一些军用车辆,没有配备重武器。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也只能维持社会秩序,如果遇到有组织的抵抗,比如分散在后方的印军游击队,还得由占领军出面清扫。


当然,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就已经足够了。


作为jūn_rén ,戚凯威没有把成立临时政府的事情放在心上,而且他也知道,黄瀚林肯定会做出安排,不需要他来操心。再说了,到最后肯定得由黄瀚林做主,因此不管他对临时政府已经什么安排,都做不了数。


按照戚凯威的安排,在后勤问题解决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将继续推进。


问题是,向南推进,还是向东推进?


向南的话,就是进入德干高原,以进军班加罗尔为主要目的。向东的话,则是扫荡恒河平原,以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为主。


当然,这不是戚凯威的问题,而是牧浩洋的问题。


按照之前订下的作战计划,陆军应该在占领新德里之后,沿恒河而下,陆战队则将在适当的时候在恒河河口附近登陆。在控制了恒河平原之后,再根据战场情况,决定从哪个方向上向南推进。


对于瓦解印度前政权来说,扫荡恒河平原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只要第十三集团军向东推进,已经进驻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第四十二集团军就将投入战斗。


这样一来,戚凯威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后勤保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戚凯威必须转移重点,即把主战场放在东面,先让第四十二集团军扫荡印度东北地区,打通从孟加拉国南部港口通往印度的交通线,在进入恒河平原后,再让第十三集团军投入战斗。


问题是,扫荡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战斗肯定不会太轻松。


原因很简单,印度东北部地区,除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即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地区较为平坦之外,其他地区以山地为主,特别是在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与米佐拉姆邦等地,地形非常复杂,不适合机械化部队集群作战,对进攻一方的帮助不是很大,很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当然,戚凯威也早就有所准备。


东线战场上,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作战的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即中国陆军唯一的轻型化部队。


在陆军进行改变与裁撤之后,保留的八个集团军中,只有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完全按照轻型化部队的标准组建,其前身是第十五空降军,另外还有第十六集团军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部分部队。


虽然名为空降集团军,但是编制内只有一个空降师与一个空中突击师,其他部队都是轻型化地面部队,比如原本隶属于第十六集团军的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以及原本隶属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一个山地步兵师。


与其他集团军相比,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大特点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陆航机群。


在集团军编制内,共有三个陆航旅,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与直升机一千二百余架,能够单独执行空降与机降作战任务,而且四个师与两个独立旅都具备空降与机降作战能力,能够在极为复杂的地形下作战。


可以说,这也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特点。


除此之外,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还是唯一能够与空军无缝隙合作的作战部队,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空军运输机群的支持,从集团军层面、到营连级作战部队,有一套极为完整的协同作战指挥系统。


这些编制方式,赋予了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非常强大的作战灵活性。


要说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重型准备。即便是机械化步兵师,也只有不到一百辆主战坦克,主战装备是空降战车,连火炮都以牵引式为主,没有配备自行火炮,更别说远程火箭炮了。


也就是说,第十五空降军的地面突击能力非常有限。


受这个因素限制,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主要配合其他部队,特别是重型装甲部队作战。


一般情况下,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不会单独行动。


戚凯威把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放在东面,就是希望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用其强大的垂直突击能力,协助第四十二集团军突破印军防线,避免让重型装甲部队进入山区,与印军打无谓的消耗战。


要知道,在山区里面,受交通条件限制,装甲部队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四月五日,戚凯威返回昆明。


这一天,牧浩洋也去了元首府,在向黄瀚林汇报西线作战情况的时候,提到了在印度东北地区开辟第二战场。


其实,黄瀚林并不担心作战问题。


这与他不了解军事有很大关系,也与他信任牧浩洋等将领有直接关系。在他看来,如果连牧浩洋都打不好这场战争,就算出面干预作战行动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还不如让牧浩洋放手去打。


当时,黄瀚林最关心的,还是印度的政治体制。


虽然牧浩洋不是政治家,但是黄瀚林非常信任他,而且知道他的观点与建议,肯定与其他人不一样。


“元首,这件事我不好参与,毕竟……”


“就当我们私下聊天吧。”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你是这场战争的总指挥,肯定有不同的见解。再说了,战争还没结束,而且印度临时政府肯定得在战争结束前成立。此外,十年前,你就以占领军总司令的身份,在日本组建了临时政府,有这方面的经验。”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仍然显得有点犹豫。


虽然黄瀚林表现得很开明,在某些方面比黎平寇还要好一些,但是牧浩洋对新任国家元首还不大了解,也就不敢放开说。


“怎么,还有顾虑吗?”


“元首,我不是有所顾虑,只是……”


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没什么好只是的,如果你觉得不大妥当,我就派你过去,专门负责这件事。”


“这……”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说道,“成立临时政府,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具备合法性。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消除国际社会的猜疑,让我们在外交上获得更多加分。”


黄瀚林点了点头,鼓励牧浩洋说下去。


这个时候,牧浩洋却有点迟疑,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说的话,肯定会影响到黄瀚林的对印政策。


第一百零八章因势利导


当时,对印政策确实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以说,这不仅仅关系到印度,还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更关系到中国的外交行动能否取得成功。


比如,当时中国已经向法德做出承诺,保护欧盟在印度的利益。


从政治上讲,首先就得保证印度在战后仍然是一个独立国家,不然中国做出的任何承诺都没有实际意义。


在实际操作上,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即必须是民选政府。


当时,法国与德国都通过外交途径明确提到,中国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欧盟才能承认中国军事行动的合法性,也才有可能在战后参与印度的重建事务,并且以此与中国改善关系。


这下,问题出来了。


按照法德的要求,印度新政权肯定得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的利益。


原因很简单,一个高度集权的印度中央政权,很难保证不会再次成为中国的敌人。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早在战争爆发前,中国当局就对印度的未来做了规划,而最佳结果是在印度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提高各个邦的地位,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使印度彻底丧失威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推动中国发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作为高级将领,高层领导集体的一员,牧浩洋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安排。


在黄瀚林的追问下,牧浩洋只能顺水推舟的提到这个方案,即在印度推行联邦制,在地方临时政府的基础之上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然后再通过全民大选产生正式政府,完成战争到和平的过渡工作。


黄瀚林没有食言,当天就安排牧浩洋前往伊斯兰堡。


四月六日,牧浩洋经伊斯兰堡到达新德里,会见了印度西北地区各个地方临时政府的代表与部族代表。


与巴基斯坦一样,印度是一个以部族为主体的国家。


虽然部族不是政治机构,但是在很多时候,部族的影响力比政府还要大。要想解决印度问题,就得处理好部族的利益诉求。


这一天,戚凯威已经在昆明下达了作战命令。


按照他的安排,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迟将在四月十日发动进攻,而庞跃龙的陆战队则将在陆军取得重大进展之后,在恒河河口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牵制恒河地区的印军主力。


在新德里,戚凯威的部署给了牧浩洋很大的帮助。


面对几十名印度各地的代表,牧浩洋明确提出,中国jūn_duì 的目的是推翻印度前政权,在印度建立一个能够和平共处的新政权,承诺在战争结束后进行大选,并且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当时,牧浩洋还明确提到,绝对不允许任何邦与任何部族闹独立。


这个时候,戚凯威的部署发挥了作用,因为闹独立的不是印度西北地区的省份,而是东北地区的阿萨姆邦。


说得直接一点,牧浩洋的承诺足以让印度人相信,中国不但不会分割印度,还会保持印度的完整性,并且会打击印度的分裂势力。这样一来,等于拉拢了那些还有所猜疑的印度部族领袖。


事实上,印度各个部族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完整性。


毫无疑问,一个分裂的印度,根本没有成为大国的基础,而对于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的印度来说,分裂肯定无法让人接受。


安抚了印度部族领袖后,牧浩洋提出了要求,即各个地方临时政府、以及各个部族必须在战争时期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重任,印度的未来属于印度人,中国jūn_duì 不会长期占领印度,因此任何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只会给印度人造成伤害,损失的是印度的利益。


可以说,牧浩洋在新德里的活动,取得了重大收获。


四月九日,在各个地方政府代表到达之后,印度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由前新德里市长贾马兰担任临时总理。同时成立的,还有内政部、警察总署、治安部队总司令、公共事务部等几个政府机构。


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恢复新德里的秩序,修复损坏的公共基础设施。


对印度民众,特别是新德里的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将电力、自来水、煤气等生活资源将恢复供应,还意味着医院、学校等服务性公共设施将恢复运转,更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印度人能够获得工作机会,也就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当时,印度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一批公共项目就需要招募十五万工人。


这就意味着,将有大约一百万印度人能够获得比配给还要多的生活物资,而这些人产生的消费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战后重建了。


只是,当时为印度的基础工程买单的不是临时中央政府,而是占领军,支付的也不是现金,而是拿到配给点兑换物资的军用券。当然,这笔账最终还是得由印度当局偿还,只是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


同样的措施,在占领区内的其他城市也相继开始推广。


结束战争状况,进行战后重建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工作机会,让受到战争惊吓的平民百姓能够获得谋生方式。不管怎么说,占领军提供的配给,只能维持基本生存,而任何人都有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


只要能够将这个愿望调动起来,就能使占领区内的印度人看到希望。


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未来。


只是,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印度的物资供应远远跟不上消耗,而占领区又远离港口。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物资运送的问题又浮上了水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更多的铁路线,特别是铁路干线,把铁路的运输能力发挥出来。


四月十日,牧浩洋飞到了昆明。


他没有阻止戚凯威在东线发动进攻,只是要求戚凯威调整西线的作战部署,即第十三集团军不再向东推进,攻占恒河平原的作战行动由第四十二集团军负责,第十三集团军则南下扫荡德干高原。


当时,牧浩洋提出了一个明确目的:尽快攻占孟买。


虽然孟买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超过二千四百万,而大孟买地区的人口总量更是在七千万以上,但是孟买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拥有一座年吞吐能力超过两亿吨的超大型商港,还有印度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更重要的是,孟买是印度西海岸地区的铁路、公路与航运枢纽中心。


如果能够夺取孟买,就能解决海运难题,也能解决铁路运输难题。


当然,前提是控制从孟买到新德里的几条铁路干线。


以孟买港的吞吐能力,以及铁路干线的运输能力,足以解决新德里、乃至整个印度西北部地区的物资运输问题。


问题是,要想迅速攻占孟买,陆军肯定办不到。


四月十日的时候,第十三集团军还在斋蒲尔附近,而且主力部队已经在新德里东南的阿里格尔集结,正准备按照戚凯威的部署沿恒河而下,赶在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之前扫荡恒河平原。


如此一来,最快也要到四月十二日,第十三集团军才能全部转移到斋蒲尔。


问题是,斋蒲尔离孟买差不多有八百公里,行军里程在一千四百公里以上,期间三分之二的地区在印军控制之中。


虽然巴军离孟买更近,但是其主要任务是攻占卡奇地区。


显然,在占领卡奇地区之前,巴军不会进军孟买。


这样一来,能够调动的就只有之前在肯帕德湾登陆的两个陆战师了。


可以说,牧浩洋来得非常及时。在戚凯威提出问题之后,他就立即联系了庞跃龙,让两个陆战师留在肯帕德湾附近。


问题是,这样一来,能够用在恒河河口地区的就只有两个陆战师了。


只有把登陆战役推迟到四月底,才有可能获得另外两个陆战师。在此之前,庞跃龙手里只有两个可以调动的陆战师。


面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推迟登陆作战时间。


当然,用不着等到四月底,只要陆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取得重大胜利,把印军主力吸引了过去,或者站稳了脚跟,陆战队就能在恒河河口地区上岸。按照戚凯威的承诺,大概在四月下旬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可是即便如此,也得考虑为陆军解决后勤保障的难题。


在跟黄瀚林通了电话,获得了元首的授权之后,牧浩洋在四月十日夜间飞往孟买,亲自找到孟加拉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希望孟加拉国能够提前开放港口与铁路线,并且在后勤保障上给予支持。要知道,在此之前,孟加拉国只承诺,在中国jūn_duì 攻占印度东北地区、或者在恒河河口登陆之后,才正式参战。孟加拉国这么做,也主要出于安全考虑,即印度jūn_duì 很有可能主动攻入孟加拉国境内。


为此,牧浩洋不得不做出保证,而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保证。


按照他的承诺,只要孟加拉国开放港口与铁路线,中国就会派遣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部分部队进驻孟加拉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建立一道面向印度的战略防线,并且派舰队进入孟加拉湾。


到此,戚凯威制订的作战计划完全变了样。


第一百零九章东线开打


四月十二日,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先头部队进驻孟加拉国。


戚凯威出动的不是空降部队、也不是空中突击部队,而是不大擅长在山区作战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为此,中国空军动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运输机与近两百架战术运输机,在当天飞行了近千架次,把机械化步兵师的一万六千多名官兵、数百辆坦克战车、数百门牵引式火炮运往孟加拉国。


这次空运行动,对中国空军来说绝对是一次考验。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行动中,空军运输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物资,还没有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投送。


当然,投送兵力本来就是运输机的主要价值体现。


通过这次空运,也证明了运输机的价值,特别是大型运输机的战略价值。


如果没有规模庞大的战略运输机群,中国空军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将一个整编机械化步兵师送到一千多公里之外。从表现出来的空运能力来看,中国空军的兵力投送能力绝对不亚于美国空军。


当然,在这次空运行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空运24式主战坦克的时候,就不得不拆掉外挂装甲,需要两架大型运输机才能运送一辆完整的主战坦克与一个基数的弹药。又比如,在运送步兵战车时,受货舱的容积限制,一架运输机只能运送一辆,而无法运送两辆,因此只能配搭一些货物,不然就得浪费运输能力。


这些问题,也为运输机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空军与陆军得加强合作。


之前,空军与陆军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在发展运输机的时候,陆军提出了要求,空军却不见得会采纳。比如在研制大型运输机的时候,24式坦克已经问世,陆军提出新式运输机的载重能力与货舱尺寸必须达到运载一辆整备24式主战坦克的基本水平,而空军则以研制难道过高,没有采纳。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型运输机的载重能力达到了要求,货舱尺寸却偏小。


作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投送手段,空军的新一代运输机必须考虑陆军装备。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随着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进驻,孟加拉国也立即兑现了承诺。


四月十三日,第一支船队进入吉大港,孟加拉国陆军也在当天接管了由吉大港通往锡尔赫特的铁路线。


这一天,第三陆战师与第十三陆战师攻入了肯帕德湾对岸的巴罗达。


十四日凌晨,在空军与远程炮兵的支援下,第四十二集团军越过停火线,沿着雅鲁藏布江谷地攻入印度境内。


在藏南地区,也就是印度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空中突击部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控制了所有交通要道,围困了由印军控制的几座城镇。只是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没有攻击印军,也没有攻打城镇。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战后重建工作得由中国承担,所以戚凯威决定以围困的方式,逼迫印军投降。只要能够顺利攻占印度东北地区的其他几个邦,驻守藏南地区的印军就会不战而降,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需要,让当地居民受到影响。


必须承认,戚凯威还是有点政治头脑。


虽然中国一直宣称印度在藏南地区的占领不具有合法性,藏南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这里已经被印度占领了八十多年,主要居民不再是原来的藏族同胞,而是从印度内地迁徙而来的印度人。


根据印度当局公布的数据,到战争爆发前,阿鲁纳恰尔邦的三百多万居民中,二百四十多万是印度人,还有部分阿萨姆人,原住民的数量不足十万,而且大多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乡村里面。


对中国jūn_duì 来说,收复藏南地区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为此,就得妥善解决居民问题。不管是遣返、还是就地安置,都不能制造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引发难民潮,中国在外交上就会遇到麻烦。


为了避免出现难民潮,就不能直接攻打人口集中的城镇,甚至不能扩大交战区域,必须严格限制作战行动。


如此一来,围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还好,这也正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拿手好戏。


正面战场上,第四十二集团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或者说印军的抵抗根本没有价值。


与印度西北地区的战斗一样,面对全部用“未来地面战平台”武装起来的中国jūn_duì ,印军不但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甚至没办法守住经营了数十年的战线,只能赶在中国jūn_duì 之前撤退。


只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


与西北战场上不同的是,攻占雅鲁藏布江谷地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要扫荡周围山区里的残敌。


到三天之后,真正的战斗才打响。


四月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团军攻入杰尔拜古里,打开了通往恒河平原的大门,而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也在这一天正式成为主力,开始在印度东北山区里面扫荡残余印军,攻打由印军防御的军事要塞。


山区里的战斗打得非常艰难,虽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得到了有力的空中支援,还得到了第四十二集团军炮兵部队的支持,但是印军据险防御,给第十五集团军制造了不少麻烦,也使中国jūn_duì 尝到了苦头。


在攻打科希马的时候,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突击部队在一场战斗中就损失了七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与四架直升机,导致三百多名官兵阵亡,其中一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上的三十七名官兵全部阵亡。仅此一场战斗的伤亡,就超过了第十三集团军在印度西北地区作战半个月的伤亡总量。


从四月二十日开始,戚凯威不得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回过头来收拾残敌。


当时,他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即让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混编成突击集群,只是规模小得多而已。一个突击集群往往包括一个装甲连、一个机械化步兵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侦察排、一个航空连,后来还增强了一个自行高射炮连。主要是在山区的战斗中,进攻部队往往得面对盘踞在高处的敌人,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的火力仰角都不够高,而迫击炮又没有足够的压制能力,因此高射炮成为了理想的压制火力。


随着装甲部队到来,战斗情况才有所改善。


虽然,当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装甲部队的补给非常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让部队撤到出发阵地上补充电能,从而把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让给了印军,然后再次去攻占已经被印军控制的地区。但是,装甲部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空中突击部队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进攻能力。


此外,装甲部队对印军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在攻打科希马的战斗中,空中突击部队连续进攻了三天都没有进展,而装甲部队到来之后,只用了一天就迫使守军缴械投降。当时,印军指挥官承认,他们根本没有信心战胜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


在东北地区的战况有所改善后,戚凯威才让第四十二集团军继续向西推进。


四月二十三日,第四十二集团军从杰尔拜古里出发,沿铁路线前进,在当天下午就到达了布尔尼亚郊外。


虽然情报显示,印军在这里部署了十个师的重兵,但是在第四十二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时,根本没有遇到抵抗。占领布尔尼亚后,戚凯威才得知,印军只是用一些民兵冒充了主力部队。


在此之前,印军主力就退往加尔各答了。


显然,印军的战略是死守加尔各答。


二十四日,戚凯威收到了最新情报,印军不但增强了加尔各答的防御,还在兰契部署了重兵。


这下,印军的企图就很明显了。


在中国陆战队的威胁下,印军显然不会指望把中国陆军挡在东北地区,而且非常清楚中国陆军会沿着东部海岸线南下,以东西两路齐头并进的方式攻占印度半岛,因此印军只能退守加尔各答,才有希望守住东部战线。问题是,加尔各答是滨海城市,根本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防守,而且中国陆军在进入恒河平原之后,完全可以绕过加尔各答,从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南下,因此在死守加尔各答的时候,印军还得守住兰契,挡住中国陆军的前进道路,把中国jūn_duì 挡在高原之外。


这下,陆战队参战就很有必要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23mn.com 新顶点小说手机版https://m.23m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